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76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86篇
人才学   66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312篇
理论方法论   89篇
综合类   1299篇
社会学   310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21.
《江西社会科学》2016,(4):20-26
当代法国现象学家马里翁对"被给予性"的强调和以此展开的分析,使得他更彻底地贯彻了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精神。在马里翁看来,作为溢满性现象的绘画,通过其画框对纯粹可见性领域的划界和这个纯粹可见领域所获得的作为偶像的权力,使得它真正完成了现象学还原。同时,作为溢满性现象的绘画,不再是对原型的模仿,而是成为原型的原型,这或许让我们不再将艺术看作是对现实的模仿,而是现实在摹仿艺术。  相似文献   
122.
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作为一名著名的画家,他为人们带来了无数的具有震撼力的艺术作品。在众多艺术作品当中,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就是在绘画中带给人们的色彩力量与视觉冲击。色彩本身能够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会给人们带来激动、紧张、感动、兴奋等情绪的影响。所以在绘画中,色彩的冲击力是非常大的,而梵高的作品中正是运用了色彩力量与象征意义,来向人们展示一种独特的画风。下面笔者首先会对梵高绘画中色彩艺术的成因进行简单分析,并对梵高绘画作品中的色彩艺术和象征意义进行具体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3.
油画创作过程中,合适的综合材料运用,能够起到增色添彩的效应,而综合材料运用是否恰到好处,本身也是创作者自身修养的外在体现。本文对油画创作综合材料的基本性质,绘画语言等内容进行了诠释,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了在油画创作中凸显综合材料效应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为油画创作材料价值的彰显给出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4.
在1933-1934年的京海派论争中,论争一方关键当事人沈从文近四十天的缺席使“论争”实际上成为有论无争.但直接导致沈从文不再讨论京派、海派问题并最终导致京海派论争不了了之的,是此时突然爆出的“何徐创作问题”风波.受此一风波的影响,有关京派、海派的论争与言说,实际成了一场界线模糊的乱战.从胡适、鲁迅等对这场风波的反应来看,“何徐创作问题”风波突显出了京派海派、左派右派问题的复杂性和混沌性,直接导致了京海派论争的终结.  相似文献   
125.
综合材料绘画已经成为众多艺术家的审美追求和创作理念.材料的真实取代了错觉艺术的虚拟,材料自身的特性和价值受到关注和肯定,物质材料不再是形象的附庸,而成为再现精神语言的载体,在艺术的外延得到拓展的同时,审美视觉形态不断丰富,也更敏感、更直接地传达了个体的意识观念,体现了艺术发展的价值,从而完成了综合材料绘画的再现精神.  相似文献   
126.
在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现实问题上,来自文学艺术的思考,向来不容忽视。这也是我们从“文学上海”角度反思并重建上海与文学的关系的重要原因。本文认为“文学上海”的本质在于“以时间来思考”;时间以及在时间基础而产生的记忆问题,是“文学上海”的一个永恒主题。这个主题,在百年海派文学中被不断书写,其中尤以张爱玲、白先勇以及王安忆为代表。三者笔下呈现的“文学上海”异中有同,均以上海这座以时问构形的城市为依托,在城市与文学的关系中,描画出上海这座现代城市在历史时间及文化记忆中的诸种面相。这些面相提醒我们,海派文学与上海时间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文学上海”有着时间及记忆上的复杂性,因此在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上,我们应该保持更加多元的取向,对那种以牺牲记忆来谋求发展、以单一的现代时间来规约上海发展的做法保持一定的警醒。  相似文献   
127.
张勇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1(7):125-129
"真实"是30年代文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海派文学最常调用的资源和创作的合法性基础.不应该只囿于从审美角度去看待真实性的问题,而应通过探讨海派的真实观是如何被建构的,分析其弗洛伊德学说、"生物人"的预设、个人主义等思想根基,这样即可发现海派文学的"真实"观非但与30年代左翼文学的"真实"格格不入,而且也偏离了"五四"文学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8.
汪曾祺与哈代作品借鉴绘画描写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为乡土地域小说家的汪曾祺和哈代,以他们的独特性想象和对绘画艺术技巧的借鉴构建了诗画般的乡土世界,拓展了文字的表现空间,使读者领悟到文学与绘画相得益彰的复合效果.相同的乡土想象和不同手法,在笔端却流露出别样的景致,暗含了作家人生体验、哲学素养所折射出的社会批评策略.  相似文献   
129.
从西方浪漫派开始,肺结核病被想象成一种爱情病。肺结核病人往往被描写成浪漫、温情、执着、优雅、多愁、善感,大部分是具有艺术修养的人。浪漫的肺结核疾病意象,多表现在女性人物身上,而男性患者则被描绘成暴躁、肮脏和可怜的。关于女病人海派作家延续了林黛玉病态美的传统审美旨趣。同时,病人形象是男性知识者无法改变生存处境,无力抢夺心爱的女性的一种阉割焦虑的心理体现。张爱玲塑造了一个异质的女肺结核病人的形象。川常不仅仅是作家弃儿情结的反映,它反映了新女性在独立之后无所依托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30.
中西绘画核心美学观念——宇宙观、动静观和时空观在不同时代画家对传统绘画美学观念的反叛与重构中不断跨界与破界,创造出维度各异的审美创新范式。中国绘画的“宇宙之心”带来了心与物的破界与和解,西方绘画则以“科学之眼”不断跨界与反叛着真实的边界并重新定义,由此衍生出不同的美感生成机制,继而深刻影响着各自动静观的审美追求,最终营造出具有多维差异性的审美时空。厘清它们的核心要义、内在精神及其多维立体的审美创新范式,将有助于开拓新时代语境下艺术创新的多维视角和思考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