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1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美国为“争夺伊石油”而发动对伊战争,通过对伊的控制来掌控欧佩克及世界油气资源,实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未来我国的能源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须未雨绸缪,早作准备,为我国的和平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与沙特特殊关系的构建主要依靠准联盟外交,这类外交具有合作载体的非正式性、解决任务的选择性、合作手段的灵活性和战略指向的模糊性等特点.美沙准联盟外交的形成具有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和单元内部层面三重原因,双方的安全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意识强化了准联盟外交.9·11事件后,美国在海湾地区由依靠沙特转向依靠海合会其他成员,其准联盟外交战略呈现多元化趋势;沙特则积极利用欧盟、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等来平衡美国的影响力.美沙各自外交战略的调整使美沙准联盟暗藏危机.  相似文献   
13.
仝菲 《国外社会科学》2023,4(4):211-228+247-248
海湾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享有\"世界油库\"之称,扼守着霍尔木兹海峡,地缘战略位置十分优越.鉴于海湾地区在国际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的重要性,该地区成为各种国际和地区势力角逐的热点地区.长期以来,安全问题是海湾地区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其安全局势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海湾地区安全问题呈现代理人化、跨区域发展以及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叠加交织和互相转化等特征.海湾地区安全局势动荡的主要根源包括边界和领土争端、地区国家对地区领导权的争夺、宗教派系之争和大国干涉等,且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盘根错节.近年来,尤其是沙伊和解后,海湾地区出现了\"和解潮\",地区安全局势趋于缓和.海湾地区的安全治理需要国际社会和地区国家的共同努力,应在\"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的框架下,尽快达成共同安全共识,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地区安全架构和安全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工程承包企业在本地区业务规模逐步扩大,但同时在市场开发和项目执行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风险。本文浅析了工程承包我国企业在海湾地区承揽项目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总承包(EPC)工程为例分析了我国企业在海湾地区项目执行过程中所普遍遇到的风险,最后相应提出了的风险防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石油的开发,战后中东产油国的经济、教育迅速发展,并对其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表现为:游牧民人数的下降和变迁;大地主阶级遭到沉重打击,转而成为资本家或农场主;小农走上合作化道路,在海湾六国采用了现代耕作方式,或大批向城市迁移;大资产阶级在伊拉克遭受了沉重打击,在其他国家则迅速发展;传统小工商业者受到猛烈冲击,"新中等阶层"不断壮大;奴隶是唯一彻底消失的阶级,产业工人迅速崛起,同时出现了大批城市贫民;官僚资产阶级是一个新兴阶级,宗教人士的传统特权受到限制;作为新兴集团的外籍人员与本国民众存在深刻对立;对于少数群体,各国采取了压制与改善经济文化并重的政策;两极分化在各国普遍存在.总之,中东产油国的社会结构在变化的同时又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海湾地区最大的外来人群,印度劳工不仅为海湾国家的社会经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促进了母国印度的发展。他们汇给印度数量可观的侨汇,降低了印度国内的失业率,拉动了印度对海湾国家的出口,减少了印度因从这些国家大量进口石油而产生的贸易赤字。有鉴于这些作用,印度十分关注这些劳工的生存状况,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伊战后,美国的海湾战略屡屡受挫,在中东面临危机多元化和扩散化的严重挑战。在伊拉克陷阱和伊朗核问题的双重困扰下,小布什政府及其后任可能的战略选择包括坚持原有“主导和预防行动”、采取“崩溃预防型”、恢复“稳定、威慑和遏制”、考虑“合作型秩序”等。但除非美国放弃独家主导海湾的霸权战略并调整其战略目标,否则难以在“支配”海湾地区和摆脱困境之间找到两全出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石油的开发,战后中东产油国的经济、教育迅速发展,并对其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表现为:游牧民人数的下降和变迁;大地主阶级遭到沉重打击,转而成为资本家或农场主;小农走上合作化道路,在海湾六国采用了现代耕作方式,或大批向城市迁移;大资产阶级在伊拉克遭受了沉重打击,在其他国家则迅速发展;传统小工商业者受到猛烈冲击,“新中等阶层”不断壮大;奴隶是唯一彻底消失的阶级,产业工人迅速崛起,同时出现了大批城市贫民;官僚资产阶级是一个新兴阶级,宗教人士的传统特权受到限制;作为新兴集团的外籍人员与本国民众存在深刻对立;对于少数群体,各国采取了压制与改善经济文化并重的政策;两极分化在各国普遍存在。总之,中东产油国的社会结构在变化的同时又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19.
自海湾发现石油并进行大规模开采后,海合会成员国开始利用石油美元兴建和改善各自的基础设施。但海湾国家本土劳动力匮乏和就业特点促使政府考虑大量输入外籍劳工,以致出现外籍劳工比例过高的状况。本文认为外籍劳工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海湾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但同时也催生了社会、文化、安全等诸方面的问题,迫使海湾国家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劳务管理。本文还探讨了海湾外籍劳务市场的发展趋势,并对中国向海湾派遣劳务提出若干建言。  相似文献   
20.
70年代末埃及和以色列单独媾和后,一度失去了在阿拉伯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与此同时,伊拉克迅速崛起.它利用埃及影响被削弱的机会,积极争当阿拉伯世界的盟主,但它在地区霸权主义的道路上走向了反面.纵观20多年来埃及和伊拉克按照各自的逻辑走过的路程,不难发现,它们对海湾地区安全的影响和作用是截然不同的,从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它们在海湾地区安全中的关系正好完成了一次交替与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