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94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刘芳亮 《晋阳学刊》2008,11(3):112-116
日本江户时代后期,清诗随着频繁的商贸往来大量传至日本并逐渐盛行,其中以袁枚的影响最大。江户晚期著名诗人广濑淡窗尤为赞赏袁枚和清诗。从真性情、个性、天分诗才三个方面比照袁枚与广濑淡窗的诗论,发现两者问相似之处颇多,而且有些观点显然是淡窗取自袁枚,由此亦可见袁枚和清诗在日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2.
曾巩散文风格的形成与其语言艺术密切相关。肯定地说,没有散文语言质而雅、淡而腴的审美特征,就没有曾巩散文平正温雅的文风。曾巩散文语言的"质"体现在用最浅近、最朴素的文辞来表达思想,其散文语言的"雅"则体现在多取法儒家经典,多用经典中的语句或化用经典中的语句。曾巩散文语言的淡而腴体现在对字词句的斟酌和运用上,他还善于用平淡的记叙、议论表达深沉的感情。质而雅、淡而实腴最终来自思想的深刻,简淡的语言形式必然要求内容充实。因此,其语言质而雅、淡而腴的特点并不仅仅是审美情趣上的特点,从更深层面而言,它实质上具有道德规范和价值提升的意义,是儒学正统思想的折射,是儒者温文尔雅气质的外现。  相似文献   
123.
戴震是著名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不仅对"宋儒以理杀人"提出控诉,而且通过对理欲关系的重新诠释为宋明理学推崇的天理祛魅,借此解构理学"以理杀人"。具体地说,他从气化流行入手揭示人性的基本内容,强调天理存在于人欲之中;在肯定人欲正当性、合理性的基础上,呼吁遂欲达情。作为戴震人性哲学的核心命题,"理者存乎欲者也"对理欲关系进行了重新解读,具有鲜明的启蒙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4.
严厉的恩赐     
正克兰斯顿先生——我们这样称呼他。明明是20岁左右年纪的他,看起来却更像是而立之年的人。他的眼睛是淡棕色的,头发卷而松软,阳光照耀下溢出鎏金般的璀璨。浅蓝的衬衫时常扎不进皮带里,露出来一截在背后。上课时永远一副睡眼惺忪的模样,坐在教室最右前方的讲桌后面,盯着他的电脑,逐字逐句地读PPT上的内容。有时仿佛连自己都撑不下去了,打个哈欠,用手腕揉下眼睛,精疲力竭的样子。  相似文献   
125.
126.
绢本《爱痕湖》为张大千1968年所作巨幅绢本泼彩,此画宽76.2厘米,长264.2厘米,为张大千《爱痕湖》系列中尺寸最大的一幅,表现的是远眺瑞士亚琛湖所见。画面前景为青翠的山峦,后景一泓湖水掩映其间,湖的后岸又有淡墨、淡彩勾勒的屋舍。作品采用的手法为张大千独创画风的"泼墨泼  相似文献   
127.
郑板桥曾为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题写了一副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 "此联寥寥八字,却概括了四个典故. 曾,即曾参. 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平?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我每日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划事情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此谓之"曾三".  相似文献   
128.
冯春晖 《东南学术》2021,(2):191-198
《庄子·齐物论》“啮缺问乎王倪”寓言中所谓无“正处”“正味”“正色”或无同一之“是”,是对“诸处”“诸味”“诸色”与“诸是”的简别与区分;而真正为庄子所称述的“道通为一”之境,是对此简别与区分的一种超越.“知”与“言”相互关联,由王倪三答“吾恶乎知之”之旨趣以至“至入神矣”的致思理路,略可领会庄子之学的神致:世界本浑然为一,而人为之“言”却改变了其浑朴面目;唯有齐其“物论”,方可达于万物齐一(“齐物”)之境;唯有“齐物”,方可泯除物物、物我之别而彼此“无所待”;唯有“无所待”,方可达于“逍遥游”之境;而唯此“逍遥游”之境,方可称得上“至乐”.  相似文献   
129.
从心灵状态切入,论述了词境与禅境的不同品质及内涵,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相通相融之处,意在揭示艺术思潮与哲学思潮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30.
“绘事后素”是子夏与孔子的一段对话。但从汉郑玄、宋朱熹至今,学术界长期以来在孔子《论语.八佾第三》中“绘事后素”一文的理解上存在断章取义、肢解孔子原文精神指向的错误观点。本文通过对《论语.八佾第三》中“素以为绚兮”、“绘事后素”、“礼后乎”前后语境及其内在联系的客观、理性的分析,证明了孔子在此文中所表述的精神内涵是关于外表形式与内在美的关系,而不是在述说“礼”与绘画理念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