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5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90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78篇
人才学   36篇
丛书文集   601篇
理论方法论   142篇
综合类   1287篇
社会学   304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227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266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1.
“文革”叙事与新移民作家的叙述视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革"作为我们民族历史中不可忽略的段落,包孕着太多的政治和文化内涵,理应是中国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因为文学始终都承担着对民族历史叙述的使命。在近年日益引起评论界重视的新移民作家群体中,"文革"也是一个重要的书写点。新移民作家的"文革"叙事与内地的同类文本,当然有其相似之处,因为面对的精神资源是同一的。但新移民作家的"文革"叙事又绝不是内地同类文本的简单重复,它显然呈现着自己的独特立场和美学风格。应该说,新移民作家的"文革"叙事与内地的"文革"叙事构成了一种互补,共同构筑着中国文学中对于"文革"历史的记录。  相似文献   
112.
论美国犹太裔作家成功的起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文坛涌现出大批优秀的犹太裔作家,纷纷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等文学桂冠。犹太裔作家之所以获得令世界文坛瞩目的成就绝非偶然,这一现象的本质是一个从文化认同到文学接受的问题,是一种文化超越的文学效用。美国犹太裔作家的双重文化身份及其与西方社会的文化认同为其成功提供了特殊的文化关系机制;犹太民族的历史境遇、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标本"意义和典型特征,以及犹太裔作家对此进行的形而上的升华运用,则是其成功的内在机理。犹太裔作家在文化思想、审美观念、文学技巧等方面突出的整合精神,促使犹太文学在保持一定犹太特质的情形下走向超越。  相似文献   
113.
20世纪初期西方文学中的北京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对西方作家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是20世纪初期西方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中国城市之一.作为异托邦的东方首都,古城北京有着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是一个借以生发幻想和表达欲望的中国城市.一些西方作家透过北京封闭而自成体系的城市空间,透视封建帝国时期无处不在的跨文化管制力量.  相似文献   
114.
本文以<碧奴>为切入点,分析了<碧奴>在主题和人物塑造上的两点不足,并由此生发开来,探讨新世纪作家写作突围的实践的长处和不足.  相似文献   
115.
徐訏爱情小说中有一种崇尚描写超越凡俗的性灵之爱的净化倾向,这与他青少年时代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历大有关系.这种倾向贯穿于徐訏小说创作的始终,是徐訏小说中独具个性的爱情描写的特征,也是使徐訏成为浪漫主义作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16.
117.
20世纪40-70年代,在中国文艺领域,"深入生活"作为一种创作理念,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热切倡导,由此给中国的文艺创作带来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的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本文通过梳理、分析这一时期"深入生活"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演变,得出结论:不顾历史和个人条件一刀切地要求作家深入某种指定的生活,或是一味地排斥深入生活,都产生不了伟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8.
阳玉平(以下简称阳):赵老师,我们知道您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成果颇丰,为民族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您当初是怎么选择民族文学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呢?是不是因为自己是少数民族的缘故?做了这么长时间的研究.您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9.
1920~1924年中国学界出现一股"泰戈尔热",其根本原因是泰戈尔的思想、风格与"五四"文学的现代诉求相吻合.当时,刊登泰戈尔的载体众多、特点各异,翻译泰戈尔的作品数量巨大、体裁广泛,并形成了强大的译介与研究群体."泰戈尔热"不仅启迪一批五四作家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促进了中国旧文学向新文学的转化;而且还引起了五四知识界激烈的思想文化论争,促使五四知识分子思考如何对待新文学、传统文化、东西方文化等一系列关乎中国文化走向的重要问题;此外这股热潮还沟通了中断千年的中印文化交流,奠定了印度中国学的基础,促进了中国印度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0.
李怡 《社会科学研究》2008,12(2):163-169
在中国近现代学人的留日史与现代思想发展史上,1912年前后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时问点,在此前后的留日学人受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日本体验.此前的留日学人的日本体验其实就是日本社会文化的现实经验与建立民族国家这一中国目标的一种感性对话,而此后留日学人的日本体验则更多表现为日本社会的个人生存状态与留日学人自我的生存遭遇之间的感性对话.前期创造社作家群绝大多数是在1913年以后留学日本的.与梁启超、鲁迅兄弟等学人的"日本体验"不同,创造社作家更直接地陷入到了个人欲望的纠缠与挣扎之中.这一方面属于日本大正时期的"成金"刺激的结果,另一方面却也交织着个人生存的种种艰难与屈辱.以个人欲望为基点的日本体验构建了中国新文学作家精神世界中新的个人/国家的关系模式.这一模式,影响着创造社作家们自我实现、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方式,其动力、活力与问题局限都在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