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4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1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58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人民检察院是我们国家重要的国家机关,其性质的定位关系到其职权与功能的发挥。本文简要的说明了当前的争论,通过探求监督制度的历史文化、实践的基础和当前的宪法法律依据将其定性为国家一般监督权,并对这种定性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2.
现代名人     
王跃  马骥  雷文景 《四川省情》2007,(11):48-49
办学先驱 赵熙是四川荣县人,前清逸民,一代诗豪,老成都“五老七贤”之一。蒋介石欲拉拢的前清耆旧清末翰林院国史馆编修,江西道监察御史赵熙,因清季颓败,余下的大半生不得不行迹于民国的江山战乱之中。这位以诗词与书法名动神州的成都“五老七贤”,当他隐身于荣县宋坝欲潜心向佛之时,世局却不时扰乱他清静的心境。  相似文献   
133.
我们选译此文以纪念太平天国起义 150周年。此译文是帕特里克·内利斯记述 1864年2~ 8月他被太平军扣留及率领几名外国人追随堵王驻守湖州的种种经历。他叙述几次随堵王抗击清军进攻的经过 ,描述所见到太平军在清军进攻下被迫撤离湖州的情景。同时 ,他赞扬了堵王过人的胆识和作战谋略 ,并记述了堵王对自己及其他外国人的优待 ,表明了太平军对外国人所持的友善态度  相似文献   
134.
傅谨 《领导文萃》2008,(4):87-91
历史上的包拯在中央政府担任过监察御史,对贪官污吏的行径多有揭露,与他后来的公众形象颇有联系。但终其一生,多数时间他只是担任地县州一级的地方官。他50岁左右终于被提拔进京,不过,在京城期间,也多是以任闲职为主,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学士”两个职务,就是典型的赐给文人的可有可无的虚职。  相似文献   
135.
在甲午战争中,清军战地医院极少,医护人员非常缺乏,没有系统完备的战地救护系统,战地救护困难重重.部分在华西方人士在战地组建起红十字医院,协助中国人救治伤兵,大大地缓解了清军的救护压力.在沪西方人号召为红十字医院募捐,支持救治中国伤员.甲午战争中的战地救护,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36.
137.
唐代监察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代之后,监察制度不断完善。到唐代,监察制度已基本完备,不仅监察机构和职责分工更细,而且监察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和全面。唐代监察制度为此后中国历代监察制度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只能是封建专制皇权的附庸和工具。  相似文献   
138.
刘仲华 《唐都学刊》2005,21(6):144-148
黄叔璥(1681-1757),清顺天府大兴县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历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湖广道御史、第一任巡台御史等职。其学术涉及历史地理、金石目录以及理学义理等方面,著有《南征纪程》、《国朝御史题名录》、《近思录集朱》等书,尤其是《台海使槎录》一书是清代台湾历史上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39.
据宋史记载,宋孝宗曾抱怨伏节死义之臣难得。右文殿修撰张栻回答:"当于犯颜敢谏中求之。若平时不能犯颜敢谏,他日何望其伏节死义?"意思是说,这样的臣子当从犯颜敢谏之人中去找。一个人如果平时连冒犯上司提意见的勇气都没有,又怎么能指望他危难时刻舍生取义呢?孝宗又说难得办事之臣,张栻回答:"陛下当求晓事之臣,不当求办事之臣。若但求办事之臣,则他日败陛下事者,未必不是这样的人。"办事之臣好懂,那么,何谓晓事之臣呢?  相似文献   
140.
刘社建 《社会科学》2020,(3):150-161
清代极为重视监察御史的选拔,经过前期演变,至乾隆二十九年监察御史选拔规定趋于定型。从出身而言,进士出身的监察御史占据大多数,而以进士和举人出身的监察御史占了绝大部分。从原任职务而言,虽然不同时期存在差异,但自乾隆朝以来监察御史大部分来自翰林院编修和六部郎中,翰林院检讨与部院员外郎虽然也有,但远少于编修和郎中。有清一代通过限定考选资格、严格考选程序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将忠君敢谏、勤敏练达、才品优长、刚正不阿的人员选拔进入监察队伍,正是通过对监察官员的严格选拔与任用,才使得清代监察制度较好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