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0篇
人才学   7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79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292篇
社会学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61.
吴存浩 《东岳论丛》2008,29(1):111-117
六朝时期,江南地主庄园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既与这一地区所特有的自然环境有关,又与因北方战乱,大量流民进入南方地区有关,是由世族地主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一种必然结果。此种经济的性质为综合性多种经营的带有休闲性的庄园经济。六朝时期南方地主的庄园经济对于保护流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江南地区的经济,以及塑造江南世族政治上的惰性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62.
邓小军 《晋阳学刊》2009,(5):112-117
《西洲曲》爱情故事与南北朝历史地理背景及其变动密切相关,当长江南北之间交通自由时,江北男子曾到江南与江南女子相恋,后来长江南北之间交通断绝,双方不能见面、通信,唯有隔江相思。南北朝之间边境防守严密,禁止通行,故可称之为南北朝军事分界线。南北朝时,只有梁末至陈代前期(549~573)及陈代后期(579~589),长江两次成为南北朝军事分界线。《西洲曲》爱情故事的历史地理背景,当为梁末至陈代前期或陈代后期江北地区属北时的长江下游地区。《西洲曲》声律有局部粘对,亦与梁陈时期近体诗声律发展到局部粘对甚至全部粘对相一致。从《西洲曲》的历史地理内容及声律看,《西洲曲》当是梁末至陈代的作品(549~589)。  相似文献   
363.
重理相和歌概念使用历史及其与清商曲的关系,可知汉魏六朝时,相和歌特指汉相和曲;经唐宋逐渐扩展,终成《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含括多类的概念模式。古人把在曲辞及表演体制、艺术形式上与汉相和曲有密切渊源承续关系的相和引、吟叹曲、四弦曲、诸调曲等都归入相和歌,是符合相和歌历史实际的,体现了古人对相和歌动态发展的正确理解与合理总结,令人对相和歌概念范畴的争议莫定正是缺乏辨证分析与动态理解的结果。  相似文献   
364.
365.
中古乐府诗中的"四时歌"是一组包含四种调高(或调式)的套曲,"四时歌"即是"四调歌",具体而言,"春歌"即"角调歌","夏歌"即"徵调歌","秋歌"即"商调歌","冬歌"即"羽调歌"。南朝音乐文学中,由于"五音配五行""四音配四时"等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精神的支配,同时由于礼乐制度上重建汉代"四时迎气"郊祀礼乐仪式的需要,"郊祀四时歌"率先生成,并且使得"四时歌"演奏模式成为经典的雅乐演奏模式。随着吴歌西曲逐渐进入宫廷,《子夜》《白纻》等民歌形态的歌曲借助"四时歌"雅乐演奏模式完成了雅化,形成了"清商新声四时歌"。"十二月歌"演奏模式是对"四时歌"模式的进一步扩衍。从南朝到隋唐,乐府诗中的四时意象和四季描写,与"四时歌"的演奏模型以及"四音配四时"的审美文化心理息息相关。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于我们解读当时的乐府诗的音乐信息,提供了相应的考察依据。  相似文献   
366.
文化是民族的根之所在,而大本曲是白族民间特有的一种说唱艺术文化,曾在白族民众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白族大本曲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大本曲属于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形式表现;其曲本散韵相间,道白为汉语,唱词为白语,唱腔结构形式属联典体,各个典牌可用于抒情、叙事,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导用"七七七五"的白族山花体格式;内容多数是移植自汉族的民间故事、传说、戏曲等,是汉族文化和白族文化交流的产物,在其身上鲜明地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汇。在现阶段,大本曲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其传承发展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67.
虞美人杂考     
现今虞姬墓在安徽灵璧。但从文献资料来看,虞美人自刎处有安徽灵璧和淮南定远两说,因此,虞姬墓历史上实际两地皆有。美人死后,鲜血化为原上之草。这是一种能应曲而舞的独特的草,并非现在所见能开鲜艳之花的虞美人。虞美人草本花卉明代以来才从欧洲传入我国,历史上庞大的歌咏虞美人的诗词,也就经历了由咏草到咏花或花草兼咏的过程。《虞美人》曲流行于唐代,也与这个悲艳动人的故事有关。第一个以该曲填词的是唐代的无名氏,五代时《虞美人》词已多见。历代书面文学中的虞美人形象经历了从同甘共苦到贞节烈妇的演变过程,而在一些民间传说故事中,虞美人却是一位巾帼英雄。  相似文献   
368.
本研究结果表明:1.在蒙古语音调层面上存在着一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相对稳定和相对完整的音高变化模式,即音高曲拱。其分布特点为:在音高重音之前,呈逐步上升趋势;在音高重音附近,达到峰值;在音高重音之后,呈逐步下降趋势,并且这种下降趋势一般延续到韵律短语的结束位置;2.音高曲拱与韵律短语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和同步性。其中,音高曲拱是韵律短语的音高表现形式,而韵律短语是音高曲拱的作用域,决定着音高曲拱的实现范围。根据音高曲拱可以把一个语句切分成一个或若干个相对独立完整的韵律短语;3.音高走势的突变可能是引起语音间断(停顿)的重要因素。因为韵律短语边界往往位于音高由低变高的拐点位置。音高曲线的这种急剧变化,为我们的韵律短语切分工作提供有效的声学线索;4.蒙古语韵律短语的平均长度一般为5个音节,2.5个词语,与汉语普通话韵律短语平均长度基本相等。  相似文献   
369.
《山西老年》2015,(3):71
入睡困难、多梦易醒、似睡非睡、眼睛困的直流泪就是睡不着……失眠不是病,得了真要命!因为久治不愈或长期服用依赖性药物,很多人息上了抑郁、头痛等更多疾病,甚至走上绝路、崩溃的边缘在东北,却有这样一位中医女奇人,只需在人脚底涌泉穴贴上一付平衡阴阳的安神贴,几天就能呼呼睡大觉并且,这种安神贴还是一张红,一张绿,一个贴右脚,一个贴左脚,令人惊奇!  相似文献   
370.
世声论点     
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雨果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黑格尔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