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3篇 |
免费 | 52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0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22篇 |
人才学 | 14篇 |
丛书文集 | 476篇 |
理论方法论 | 54篇 |
综合类 | 1038篇 |
社会学 | 49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32篇 |
2021年 | 46篇 |
2020年 | 49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53篇 |
2014年 | 96篇 |
2013年 | 87篇 |
2012年 | 89篇 |
2011年 | 88篇 |
2010年 | 92篇 |
2009年 | 120篇 |
2008年 | 121篇 |
2007年 | 110篇 |
2006年 | 83篇 |
2005年 | 83篇 |
2004年 | 61篇 |
2003年 | 53篇 |
2002年 | 58篇 |
2001年 | 58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陈百海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2(11):31-34
信息结构是句子实际意义的切分,它与句群有着天然联系。本文通过对日语句群的信息结构的分析,指出了日语句子的实义切分标准是信息相对于听话人是已知或未知、信息在说话人语流中出现或未出现过、信息在目前是激活状态还是未激活状态、信息的预设或断言的实际情况等四项,同时讨论了句子的实义切分在日语句群教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2.
彭巧燕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5):98-104
王夫之在《说文广义》中提出语助皆有所本,揭示了虚词由实词演变而来;所用术语初步体现出虚词次范畴的分类意识;考释虚词重视书证;论及汉语虚词的兼类现象,对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进行了详细阐释;对同类虚词重在比较,探讨声气运用的差异,与古汉语虚词研究成果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53.
金文凯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4):25-32
邓肃是宋南渡时期著名谏官和爱国诗人,诗词文兼擅。其诗歌创作师承多家,而受李白、杜甫沾溉最多。南渡前邓肃以学李白诗为主,诗歌豪纵俊爽、磊落旷放;南渡以后,则以学杜甫诗为主,诗歌沉郁顿挫,雄浑劲健。他学习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实录"的诗史精神和以史笔入诗的艺术表现手法,把个人身世之叹与抒写家国之痛密切结合,诗歌充满忧患意识与感人力量,比前期追踪李白的作品更显厚实、凝重。在杜诗接受史上,邓肃的创作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4.
邓锐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6):4-7
尹洙的《五代春秋》是宋代史学模仿《春秋》书法的代表。一方面,《五代春秋》在书法形式上效仿《春秋》义例,主要包括以王纪年、一字寓褒贬、常事不书、讳书和书义理之实五种;另一方面,《五代春秋》在思想上继承了《春秋》大义,主要包括"正名"、"正统"、"尊王"和"攘夷"四点。 相似文献
55.
李金坤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59-67
孔颖达奉诏主撰的<毛诗正义>是一部为适应唐代治国与科举之需而诞生的<诗经>汉学的集大成之作.在孔子删诗问题及三颂体制差异等方面别有新见.在"三体三用"说、赋比兴释义、"六义"排序、<诗经>章句结构及用韵等诸方面均有创新之处,具有丰富而鲜明的诗学因素.在<诗经>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6.
马春丽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83-89
莎士比亚的语言是个久经探讨的问题。莎翁具有高深的语言锤炼艺术,他经常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文采飞扬,言简意深。在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多处使用多重复义,具体体现在对不同行业词语的使用,文化典故的运用,以及丰富多彩的意象上,这种释义的多重性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思想内涵,增强了诗歌的审美意境。从诗歌三复义的角度,即语言复义、文化复义和美学复义,分析十四行诗中的多重复义,重审其美妙意境。 相似文献
57.
经学对《汉书》的影响是深重的。经学对《汉书》义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名定目,依托经典;二是创立志表,弘扬经学。探讨经学对《汉书》的影响有助于解决一些史学问题。 相似文献
58.
王玉莉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0(2):79-81
义利问题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乃至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概括了中国历史上义利观的三种观点 :贵义贱利 ,重利轻义 ,义利统一 ;分析和论述了邓小平对历史上义利观的继承与发展 ,邓小平的义利观是义和利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9.
从词义角度分析,"方"字当记录了两个词:"木柄"之"方"和"四方"之"方"。文章区分了二者的差别,并找出各自的引申义,又列出"方"音的假借义。与此同时,结合《辞源》"方"字的解释,就"方"字两个不同词义来源进行透析,并由此探寻出"方"字本义。 相似文献
60.
骆扬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2,(4)
从孟子“《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叙述不仅可以看到《诗》与《春秋》在时间上的前后承接,更重要地还可以看到它们在政治上所发挥的功能具有相似性.《春秋》取代《诗》而出现,意味着史已经从诗中分离独立出来.由《诗》到《春秋》的这种变化,意味着先秦史学的一种发展,而也正是因为先秦史学自身的不断发展以及史书所具有的鉴戒特点,孔子方能干《诗》亡之后以《春秋》担当王道教化的作用.进一步分析孟子对《春秋》事、文、义三个方面的叙述,可以发现先秦时期中国传统史学就已经奠定了大致的基础.而细究史所蕴含的这三个方面,因“事”而著“文”,由“文”而见“义”,传统史学似乎有以“义”为终归的倾向;然而“义”信必有待于“事”真,而“事”之不存,则“义”将焉附?“义”只有立于坚实的“事”的基础上,才能避免无限制的主观发挥与牵强附会.而《春秋》具体特殊的“事”与抽象普遍的“义”最终统一于“文”的载体,事、文、义之间各自存在着一种张力,三者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