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6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篇 |
民族学 | 3篇 |
人才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119篇 |
理论方法论 | 17篇 |
综合类 | 214篇 |
社会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33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王相宾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4):136-137
李攀龙的<唐诗选>,在明代多达二百多种的唐诗选本中是影响最大的. 相似文献
92.
再论明代复古文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启柱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2):109-113
明代文学的复古是明代政治思想在文学领域的影响所致。故我们不能脱离明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孤立地来论明代复古文学运动。 相似文献
93.
王小舒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22-25
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探讨清代文学,目的在于探讨清代文学与同时代其他审美文化之间的关系,展示清代文学与整个时代文化互相影响的状况,同时也为观察清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一个背景。文章分三个方面进行陈述:文学与绘画,文学与工艺,文学与风俗。 相似文献
94.
梅尧臣诗中的审丑意识——兼论宋诗以俗为雅风格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梅尧臣诗是我国文学审丑之先声,是宋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条件和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梅诗审丑对宋诗"力避陈熟""以俗为雅"风格的创立起了奠基性质的作用,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
清代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复古主义倾向可以追溯到清初,清初复古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以古为尚的历史观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反映,复古只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其本质是一种新变,即思想家们以复古为武器来批判现实,寻求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96.
复古是古今中外历史序轮中常见的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古之经典的挖掘、认定乃至重建,但任何复古都具有特定的指向性,与自身文化的需求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复古的探寻与经典的重建之间,也就可以窥见复古的真实内容以及经典如何予以建构的文化策略。清代书法中碑学复古与重建经典的案例,为我们揭示和解读在中国艺术中复古与经典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7.
98.
黎春林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310-311,314
任瀚是明代著名蜀学家,也是嘉靖八才子之一。任瀚的诗文复古汉唐、慷慨雄奇,别具特色,应在明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9.
杨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2):82-85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是融书法、文学于一炉的著作,内容丰富,体大思精,但在书法和文学领域却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试图从这个特殊文本中去探寻康有为由书学到文学,由文学再到社会变革思想演变的内在脉络,为进一步研究康有为提供另一条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0.
阎步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6):94-106
《周礼》记载了一种六冕制度,其等级安排具有君臣通用的特点,其结构是“多列式”的。这种等级结构带有周朝等级君主制的印迹。两汉间统治者采用了占代冕服,《周礼》的六冕记载开始对帝国礼服制度显示影响。汉明帝复古用冕制,但所采用的是“单列式”结构。魏晋朝廷曾损略服章中的黼黻,以维护帝王尊严。南北朝都利用《周礼》进行冕服复古,以争取文化号召力。北周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多列式”冕服等级体制。隋唐上承北周,继续搞冕服复古,但隋用“单列式”服制,唐用“多列式”服制。“多列式”冕服等级造成了君臣冕服倒置的情况,这在唐高宗时引起批评。“多列式”被放弃,回归于“单列式”了。宋明时实用化、世俗化倾向,导致了冕服的逐渐衰落。从冕服在十几个世纪中的兴衰变异中,可以看到现实与传统、政治与文化在帝制中国的复杂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