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16篇
社会学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1.
语体指的是语言的文与白、骈与散、质与文、雅与俗等质素.先秦散文学语体探索最明显的特征是,从白向文,骈散共居,质文相渗.先秦散文的底色是言语白话,但作者们一直在尝试着由言向文的转换,这次追求与转换的历程甚至可以称为文言运动.与此相应,先秦散文在散体的基础上,也有了骈体的萌生,但它们还只能称为骈语,而不能称为骈文.正因为有上述两种因素的交融,所以,先秦散文学的语体总体上呈现出文质相渗、文质彬彬的特点.它们共同为整个中国散文学的语体面貌定下了发展的基调.  相似文献   
82.
纹饰的分析一直是商周青铜器研究的重要课题,人物形象作为青铜器纹饰中的一种特殊艺术题材,自然受到很多关注。但学界对人物形象的研究多集中于类型学与造型艺术方面,很少从哲学与心理学角度进行解读。结合青铜器人物形象的图像,从“原始思维”的角度解读这一青铜器艺术形象,可分析其产生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83.
文体趋同是中国历史上的常见现象,上古文体也存在互渗、融合、趋同的情形。上古格言、民谚以及部分《易经》卦爻辞都是采用短小精悍的格言警句样式,以整齐、精炼的语言来表达作家对宇宙、历史、人生、社会、军事、政治、术数等方面的认识。西周中期以后,有些铭文在散文句式中杂用《诗》的四言韵文体,显示出铭文有意向《诗》体靠近的倾向;而某些《诗》作也有意识地吸纳铭文因素,用诗的形式歌咏铭文题材;铭文与《诗》体呈现出互相靠近的倾向。诰和命本来分属两种文体,诰用于训诫和勉励,命用于册封和赏赐,由于帝王在册命或赏赐大臣之前往往要进行一番训诫和勉励,史官同时记下帝王的训诰和册命,这促使部分诰、命作品走向合流。上古文体趋同多由外在因素驱动,某些文体因其内涵宽泛而向多个方向发展,有些文体趋同受到群体创作方式的制约。  相似文献   
84.
泰国"留中总会文艺写作学会"的《春色满园——十年散文选集》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特色鲜明。作品的字里行间渗透出的佛国人以坚韧善良、真诚质朴与包容豁达为特点的本土色彩,用汉语言文字包裹起来的浓浓的中华情怀,以及本土性与中华性的互渗交融,是泰华文学的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85.
葛红 《职业》2008,(23):89-90
<正>在金属切削加工中,车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种。俗话说:"三分手艺,七分刀具",一个好的车工能够根据切削条件的不同刃磨出具有合理几何角度的车刀,这在切  相似文献   
86.
散点透视造成的怪诞艺术主要存在于原始艺术和儿童艺术中,它产生的思维基础是原始人的完整性思维.完整性思维是在原始人的一个重要思维原则--互渗律的影响下产生的,互渗律又是在原始人对万物的基本看法--万物有灵观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而互渗律制约下的追求完整性表达的怪诞艺术,又服务于特定的生命巫术目的.这种生命巫术的主要目的,就是企图通过艺术品来尽可能完整地再现人或动物的生命,使人的生命不断臻于永恒不朽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87.
鉴于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资源等方面的互通性,构建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渗机制。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课程改革为基础,以师资建设为保障,以平台建设为载体,探索全新的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路径。  相似文献   
88.
现当代文学文体互渗与述史模式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长安认为,中国现当代作家大都倡导文体间的相互渗透,追求文体的互文性效果,这种文体意识使他们的许多作品因文体融合而具有了新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的结构性张力,从而开风气之先;而既有的文学史著作,基本上是以小说、诗歌、散文与戏剧四大体裁为结构框架,这一文学史模式不仅看低了作品的语体和风格特点,而且四大体裁之外的作品或被误读,或遭盲视。罗振亚揭示了"文体互渗"中的悖论现象,认为创作和阐释者们潜心于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学建设,在各个文体领域内构筑日臻成熟的文体审美规范和理论体系,但新文学的每一种文体又并不按预设的理论模式生长和发展,而是经常以逸出、偏离乃至对抗的"姿态"给相对稳定的理论规范制造尴尬与麻烦。高旭东认为,中国从先秦开始有了文体意识,但是这种意识的自觉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西方更强调分析与明晰的文体意识相比,中国的文体意识具有中国文化的中和特征,更注重文体之间的和合,也就是在差异的基础上讲求文体之间的互渗。  相似文献   
89.
本文介绍了高等学校实验室蟾蜍胚胎培养及连续标本的制作过程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