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2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5篇 |
民族学 | 13篇 |
人才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87篇 |
理论方法论 | 13篇 |
综合类 | 178篇 |
社会学 | 32篇 |
统计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楚辞》之"游",来自作者因主体情感抑郁而产生的行动,通过"游"可以纾解作者愤懑,"游"和抒情具有相互影响及互补关系。《楚辞》之"游",在汉代成为诗教传统下的言志抒情。楚文化本的浓烈抒情气氛,奠定了《楚辞》之"游"的原生抒情特质,显现出抒情诗人的主体性。后世游仙文学不仅与其有契合之处,亦继承和改换其抒情特质。 相似文献
312.
313.
刘民红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101-105
高启吴越之游目的是高启生平事迹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至今未有定论。经过仔细研究相关资料,取得以下结论:高启此行乃是去参加至正十九年在杭州举行的科举考试。弄清高启吴越之游目的,对研究其生平思想、政治态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14.
阮堂明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4):93-96
李颀是盛唐时期的重要诗人,然学界对其生平行迹却所知甚少,以至于今天我们对其生平仍然有许多模糊不清的认识。通过考察李颀有关的诗及其他史料,可以发现李颀曾经有过吴越之游,时当在开元23、24年(735、736),他进士初第之后不久。这是李颀生平行迹中之有重要意义者。考察他的吴越之游,不仅有助于弄清其生平行事,同时对于了解他与当时诗坛其他诗人之间的交游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15.
本文对竹林名士的事略、人员构成,竹林之游的发生时间、活动内容、盛传于东晋的状貌等问题展开论述,在此基础上驳倒异说,剔除陈见,力求"还历史以真实". 相似文献
316.
《碧岩录》作为佛教禅宗的重要著作 ,以公案的形式、文学的笔调述说佛理。它体现了中国道家老庄的思想精华 ,从中可以探求佛教东渐并在中国化过程中 ,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交融的魅力。 相似文献
317.
程磊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35-46
魏晋士人园林将可居的现实需求与可游的审美需要结合起来,以山水为核心突出了士人园林独特的文化意味。陶渊明的田园应置于此文化氛围中来考察,他在田园中的居处活动,与其仕隐抉择和人生思考是起伏相印的。与高门士族的山水庄园相比,陶渊明田园具有规模结构之"小"、景观布局之"简"、人与自然审美关系之"和"等特征。依托田园的生命实践,陶渊明表达了以道抗势的道统意识,树立耕隐结合的自由人格,以及称心适性的自然人生观,赋予田园深厚的思想审美意义。田园作为可居可游的文化意象,在陶诗中才开始成熟丰富起来,田园归去也成为后世士人永恒的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318.
319.
王樑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2008,(5):22-22
<正>正确引导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初春,在阳光明媚的小区游戏场上,聚集了几个四五岁的孩子在跳绳,而孩子们的家长则在不远处晒着太阳,聊着家常。 相似文献
320.
何忠礼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9(4):23-28
南宋初年,游定猖獗,它严重地威胁到建立不久的南宋政权的安全。但是,只经过了短短的数年时间,各股游寇相继被平定,南宋政权也转危为安。本文分析了南宋初年游寇出现的原因、成分以及游寇对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巨大危害性;论述了南宋军队与游寇斗争的经过、获胜原因以及平定游寇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