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87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74篇
社会学   32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游冥故事是中国叙事文学中最常见的情节内容之一,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各个朝代的短篇小说集、笔记以及作为情节构成分布在长篇小说中.游冥故事从汉魏至明清,在文化内涵、表现形态等方面有较明显的时代特点.游冥故事有其独特的类型特征,如篇幅短小、结构完整、宗教色彩、警戒功能等.  相似文献   
72.
中华美学表示审美意义的基本概念具有含混性、多元性的特点,不仅有美,还有妙、文、韵、乐、游等概念,这些历史地形成的美学概念构成了一个集群,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表达了审美意义。这些概念各自都具有某种意义的局限,不能完整地表示审美的本质,但这些概念的意义之间互相对应、叠加、补充,展开了审美意义的空间,从而全面地揭示了审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73.
杨永年 《老友》2011,(9):19-19
树有深根水有源,茫茫人海探源泉。 红军墓地三稽首,八角楼台肃正冠。 领袖砚中旗帜卷,会师桥下浪涛喧。 迎来今日新生活,革命精神代代传。  相似文献   
74.
陈友乔 《兰州学刊》2009,(7):210-212
顾炎武北游期间,广泛地经营过产业,为其学术活动、遗民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对其北游期间经济生活的考察,一方面,可以窥见顾氏实学经世品格之一斑;另一方面,可以深切感受其独立自持的人格风范。  相似文献   
75.
《中国旅游地理》作为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英语专业的主干基础课,是该专业理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以激发学生内驱力为起点,以教学艺术关学为主轴,全程贯穿实践性教学,改进理论和实践教学脱节的诸多环节,构建以培养学生对自然山水和人文魅力的美的欣赏和美的表达能力为主要职业能力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以期达到学生要学、乐学、会学活用的良性循环.培养对职业的热爱,对文化美的景仰,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旅游文化人才。  相似文献   
76.
达卿 《老友》2012,(9):45-45
我从单位退休回到家中,清闲是清闲了,但无聊和失落感也随之而生,成天闷在家中觉得很难受。同龄的朋友有的到外地儿女那里去了,有的还在发挥余热,我一时很难找到一个知己排遣寂寞。好在我学会了上网.就在网上找同龄人聊天,还建了一个同龄人QQ群。  相似文献   
77.
邓友梅 《老友》2012,(3):20-20
久雨初晴地换装。蜂舞蝶欢,燕雀绕梁。遥望田野翠绿芳,声催耨急,鞭啸耘忙。精品字画满长廊,悦目赏心,翰墨幽香。美景醉人喜欲狂,手捧金樽,口诵词章。  相似文献   
78.
李泽厚把中国艺术的精神分为“先秦理性精神”和“楚汉浪漫主义”。在敦煌的石窟中,汉文化的艺术精神首先与佛教艺术发生共鸣的就是浪漫主义。早期敦煌艺术以“拙”的朴质、“游”的自在、“逸”的超然构成了其审关品格的三个方面,并把中国艺术的浪漫精神推向巅峰。  相似文献   
79.
唐君毅阐释"中国艺术精神"有不同于徐复观的新方法和路向,那就是在中西艺术的对比中以"中国眼光"研究中国艺术.虽然唐氏看到了中国艺术特殊精神之所在进而补充了徐复观对此一论题的探讨,但新儒家的立场也使其结论出现某种悖谬.  相似文献   
80.
郭熙的《林泉高致》是中国古代山水画论的重要著作,彰显了山水画本体价值和功能。郭熙提出的“林泉之心”既溯源于老庄“游”的美学思想,也受到唐代“中隐”理论的影响。郭熙在“游”的思想基础上推扩为“游目”的审美观照方式,并且最终将“游之所向”物化为具有整合、凝炼意境功能的“三远”理法,从而使之成为山水画论与山水画创作的审美范式与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