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2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20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8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484篇
社会学   58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31.
一、湘西苗疆屯田制度的起源 清乾隆1795年1月,湘黔边陲以贵州松桃厅的石柳邓和湖南乾州厅(今吉首)的吴八月、永绥厅(今花垣)的石三保、凤凰厅的吴半生为首,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苗民起义。清政府先后派出两湖、两广、川、滇、黔七省兵力共18万人残酷进行镇压,直接耗费的库银达二千多万两,折损云贵总督福康安、四川总督和琳等大小将领400多人。嗣因起义将领吴八月、石三保相继殉难,石柳邓亦于嘉庆元年(1796年)12月在平陇(今吉首乾州附近)战役中英勇牺牲,起义受挫,但斗争持续达12年之久,给清王朝以沉重打击。∞嘉庆元年,白莲教亦于湖北荆州揭竿而起。处此首尾难于兼顾的形势下,嘉庆四年(1799年)凤凰厅同知傅鼐遂倡屯田之议,均田屯勇,寓兵于农。撙节国帑,剥削和镇压湘西苗民以及苗区的各族人民。  相似文献   
32.
轮椅上的爱     
柯云 《民族论坛》2001,(1):16-18
在湘西北的慈利县,有一个体重只有80多斤、身患多种慢性疾病的土家女人,当丈夫婚前的承诺化为泡影的时候,她用瘦弱的身体支撑着更加沉重的承诺。她31年如一日,含辛茹苦,将爱的内涵无限的充实,将情的意义诠释的淋漓尽致。悠悠的轮椅可以作证,是它陪伴着他们走过一程又一程的坎坷人生路。 因公受伤 丈夫成为高位截瘫的残疾人  1965年初春的一天,山茶花刚绽开花蕾之时,汉族青年朱周文与土家姑娘覃文元幸福地结合了。特殊的时代赋予了他们婚姻豪迈的时代气息。婚后第三天夫妻俩就各奔东西,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覃文元是县邮电局的话…  相似文献   
33.
《苗防备览》是清代后期关于湖南西部和贵州东北部苗族地区地理、政治、经济、风习等方面的综合性著作。其中《风俗志》一门介绍了生活在苗疆地区的苗族、土家族、仡佬族和汉族的风俗习惯。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社会发展水平等原因,生活在湘西苗疆不同地区的汉人形成了迥然不同的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34.
湘西凤凰民俗文化特色鲜明,传承千载,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过度的商业化和非保护性开发导致其传承问题逐渐突出,科学的保护和开发是凤凰民俗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目前保护和开发凤凰民俗文化最突出的原真性差、口传艺术弱化、管理不科学及缺乏提炼创新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合理的开发手段、创新的模式,并和现代的文化、科技相结合,才可以实现最佳的保护和传承效果。  相似文献   
35.
白帝天王信仰在湘西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同时又以无处不在的"灵力"影响着湘西大地,致力于湘西开发的历代统治者也对之表现了极大的关注,特别是"乾嘉苗民起义"以来,其"显灵助战"的记载屡屡见诸史籍并得以跻身国家祀典,国家和地方社会在文化资源上的共享和互动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6.
高强  卢嘉 《城市》2007,(12):76-79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永顺县王村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猛洞河景区的核心景区之一,是位于湖南省黄金旅游线路--张家界-凤凰线上的重要景点.  相似文献   
37.
原始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原始批判现代文明。沈从文以“乡下人”的独特视角来排拒城市文明的侵扰,把湘西文化作为审视现代都市理性文化的反观之镜。湘西文化被视为反叛现代文明失范的理想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38.
《萧萧》是沈从文“湘西”书写的重要作品,其1930年初刊本、1936年再刊本、1957年选集本构成了一个纵向的文本脉络。《萧萧》的两次改写与沈从文的返乡经历存在着时间和逻辑上的关联。三次返乡经历是促成沈从文“湘西”形象建构流变的重要原因之一。沈从文“湘西”的文学想象,也随着他对“乡土地方”和“现代中国”的关系的认知变动而发生变化。《萧萧》的改写和版本变迁,很好地呈现和解释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39.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湘西是一个被众多作家一再书写到的地域性乡土。湘西书写,是指以湘西为表现背景,展示20世纪中国人在湘西乡土中的生活习俗、情感方式、价值判断和生存形态,以及书写者本身在这种书写过程中所体现出对湘西的认识、期待、回忆和想象。湘西书写可分为“诗意化”与“审美化”的湘西书写、“写实”与“批判”的湘西书写、“左翼”与“革命”的湘西书写、“传奇”的湘西书写四种形态。这是由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从诸如反现代与反都市、追求现代化、追求左翼与革命、追求形而上的终极与民间狂欢的立场和角度将自己对湘西的记忆、想象、感受和期盼文学化的结晶。  相似文献   
40.
本文描写并归纳了湘西南汉语方言精知庄章组声母今读的类型、特点,并探讨了各种类型所代表的历史层次以及它们的演变过程、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