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6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0篇 |
劳动科学 | 5篇 |
民族学 | 47篇 |
人才学 | 8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19篇 |
理论方法论 | 42篇 |
综合类 | 294篇 |
社会学 | 82篇 |
统计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82篇 |
2013年 | 48篇 |
2012年 | 62篇 |
2011年 | 49篇 |
2010年 | 45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53篇 |
2007年 | 32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弗里德里希二世(1740~1786年在位),普鲁士国王,史称腓特烈大帝.他是18世纪中后期欧洲颇有影响的一位君主.在他的统治下,普鲁士强盛起来并加剧了军国主义化.弗里德里希二世的雄才大略在德国历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其中,他所推行的"以军事优先为核心"的"先军政治"最为引人瞩目.本文的主要写作目的,正是希冀通过对国际关系史和欧洲近现代史的剖析和梳理,来对这一问题进行些许初步的探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我国中西部毗邻的湘鄂渝黔边区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例,研究湘鄂渝黔边区农村城镇化现状,分析制约该地区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因素,提出湘鄂渝黔边区农村城镇化的对策建议,探索具有中西部地区地域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贾春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7(1):88-88
赵东兵在2004年12月17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一个女博士生眼中的一军中女杰》是我国第一本描写我军当代杰出女性的专门著述,也是一本成之不易的呕心沥血之作。 相似文献
14.
15.
《曾国荃致李鸿章函》是反映李鸿章、曾国荃与“常胜军”关系的未刊资料。此函的写作时间是同治元年 (1 862年 )九月二十日。此函反映了曾国荃并不信任常胜军。湘、淮军作为中国新兴的军事力量 ,保持了自己的尊严。透过此函 ,还可以看到李鸿章同治元年初率淮军入上海 ,在军事指挥上“力求自强”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17.
李建中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4):47-48,55
本文分析了我国军工企业上世纪的80年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改制,由单一生产军品转向市场开发民用品,参与市场竞争的"军转民"战略的实施,到目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民转军"的巨大变化,指出这是我们提出的国有资本控制力和主导作用的体现,也是我们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态正在形成并将发挥积极作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贺晋年(1910~2003),陕西省子长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西北军做兵运工作,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参谋长、总指挥,红军团长、师长、军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三旅旅长、三边警备司令部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区、纵队司令员,第十五兵团第二副司令员兼第四十八军军长、江西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司令 相似文献
19.
张万杰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08-112
从东北军诞生到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非常关注东北军这个地方武装,适时开展统战工作。在其开展的统战工作过程中,辽宁籍共产党员逐渐形成了一个重要群体。他们在党的统战方针的指引下,依据东北军的特点,开创了一条适合东北军的统战路线。他们团结和争取了一大批东北军爱国军官走上了联共抗日的道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东北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积累、总结的经验及教训,给中共的统一战线工作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朝鲜独立问题,在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世纪70年代后,日本通过"日朝修好条规"逼迫朝鲜开港,并试图强行将朝鲜"独立之邦"的虚像实化,清政府遂开始着手调整和加强与朝鲜之间旧有的"宗藩"关系。以"壬午军变"的解决为转折点,清政府与朝鲜之间的关系得以逐渐加强,而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力则开始下降。考察开港及"壬午军变"前后的中日两国对朝策略,进而探析日本武力解决与谈判处理两种策略的抉择及"甲申政变"后选择与清政府"妥协"的细微之处与深层原因,可以了解19世纪70至80年代中日朝三国的互动关系及其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