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819篇 |
免费 | 1074篇 |
国内免费 | 11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603篇 |
劳动科学 | 163篇 |
民族学 | 392篇 |
人才学 | 161篇 |
人口学 | 167篇 |
丛书文集 | 6597篇 |
理论方法论 | 1203篇 |
综合类 | 10273篇 |
社会学 | 1072篇 |
统计学 | 37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篇 |
2024年 | 731篇 |
2023年 | 1586篇 |
2022年 | 1591篇 |
2021年 | 2012篇 |
2020年 | 1741篇 |
2019年 | 1085篇 |
2018年 | 492篇 |
2017年 | 706篇 |
2016年 | 765篇 |
2015年 | 1075篇 |
2014年 | 1839篇 |
2013年 | 972篇 |
2012年 | 1044篇 |
2011年 | 1162篇 |
2010年 | 973篇 |
2009年 | 1034篇 |
2008年 | 1013篇 |
2007年 | 820篇 |
2006年 | 730篇 |
2005年 | 590篇 |
2004年 | 532篇 |
2003年 | 487篇 |
2002年 | 412篇 |
2001年 | 276篇 |
2000年 | 178篇 |
1999年 | 54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0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63.
64.
孟祥林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20,(2):1-14
法治、德治与自治的不同组合方案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会取得不同效率与效果,"效率高+效果高"是乡村善治的目标。在乡村治理模式变迁历程中,每一次制度创新都是在谋求效果更好的村治发展模式,但有些组合方案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乡村在既定时间点上的资源既定,村民都会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谋求个人收益最大化,而这种博弈会造成乡村治理的效率或效果损失。因此无论采取何种组合方案,法治都应该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参量。但法治的外在强约束很多时候与德治的内在软约束之间会造成冲突,再加上法治的监督成本过高,所以需要在"法治+德治+自治"的组合方案中逐步提高德治和自治的权重,自治应该是村治的发展方向,这也是村治实现善治的基础。法治虽有强制力但会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漏洞,而德治虽无漏洞但强制力不够高。因此,法治是保障,德治是基础,自治是目标,厘清"三治"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实现高水平的善治。 相似文献
65.
现实中,"夹生干部"具有专业能力缺失、对基层情况了解不深、政策落实不到位、决策凭经验讲感觉等鲜明特征。价值观紊乱、科层制管理、干部选拔导向不良、综合激励不足是"夹生干部"生成的重要原因,需要通过强化愿景引领、推行整体性治理、畅通晋升退出渠道、加强综合激励制度供给等措施帮助其转型。 相似文献
66.
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可通过从制度体系层面,全面打造"先、新、协、规、稳"的发展体系;从领导干部层面,培育塑造"领、导、控、诚、活"的治理素养;从落实对象层面,建立健全"依、疑、议、问、行"的反馈体系。 相似文献
67.
统一战线作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法宝,有着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独特优势,在参与和服务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新时代统一战线参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城市治理资源整合调配、不同利益群体关系优化、统战工作效能有效激发等诸多挑战,需要不断做出调整和完善。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社会治理的行动共识;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基层协商与专项监督水平;强化统战队伍建设,促进统战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68.
智慧社区建设具有重塑治理价值、重构治理主体、整合治理资源、强化公共服务、改进工作方法、推进基层民主等功能。在实践中,智慧社区建设存在技术至上的理念误区、政府唱"独角戏"的主体尴尬、专业化运营人才的短缺、服务对象缺乏信任的行动危机等问题。为此,须统筹好功能定位与服务内涵,规范好质量标准与运行机制,协调好利益关系与协同框架,兼顾好技术开发与人文精神培育,优化智慧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69.
村干部队伍构成与乡村善治的要求严重不匹配,村干部成长空间的有限性和自主权的缺失导致其内生动力严重不足,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和监督执纪的软弱对村干部规约处置乏力等已成为现代乡村有效治理的瓶颈。村干部公务员化能有效聚集储备高素质村干部人才,有助于重塑现代乡村治理结构。村干部公务员化的具体运作是:借鉴国家公务员的选聘管理机制聚集储备人才;赋权释能,激发村干部内生力;强化制度规约,形成"监督联盟"。 相似文献
70.
当前,政府职能转变仍然存在因政府职能重心偏移致使职能定位模糊、职能整合不足使政府职能关系不明晰以及缺乏制度保障使政府职能运行不顺畅等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职能转变必须坚持公民本位的执政原则、双向互动的治理原则、依法行政的原则。政府职能转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强化宏观调控,减少微观干预;厘清职能关系,减少多头管理;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市场监管,发挥市场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