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47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67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502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4 毫秒
61.
《水浒传》第十三回和第十四回都写到了刘唐醉卧灵官殿,这应是灵官信仰在民间较为普遍所致。有关灵官之名及其事迹、信仰的记载都大量出现于明永乐年间之后,因此,关于灵官殿的细节应视为推断《水浒传》成书时间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2.
临川孔氏系孔子后裔,其始迁祖有二:孔彦邦、孔琬,均为孔子49代孙,在南宋孝宗朝落居临川,至今800余年,传30余代,子孙以万数,文章对其源流和名贤略作考证。  相似文献   
6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直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但它的形成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长期艰辛探索的结果,党的七大对形成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作了全面阐述。建国后,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重大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党沿着邓小平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不断地探索,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党的十七大报告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思想、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成果的系统总结,又是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庄严宣言。  相似文献   
64.
石屏彝族“海菜腔”是从异龙湖中的海菜而得名的。因它产生于彝族青年男女特有的民俗———“吃火草烟”活动,因此,旧时被称之为“草曲”。明朝初期,江西弋阳腔传到滇南,再与石屏彝族的“草曲”相结合,并冠以“海菜腔”这一美名。海菜腔在“吃火草烟”这一习俗中被长期保存了下来,在这一习俗中所唱的民歌,也得到了广为传播,创造、发展。海菜腔是彝汉合璧的结晶。  相似文献   
65.
和田约特干出土猴子骑马俑与猴子骑驼俑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新疆和田约特干遗址出土的猴子骑马俑和骑驼俑特征的分析 ,联系古代印度文献材料和北方青铜有关遗物 ,认为它们在这二类组合的观念和图像的传播过程中占据着关键位置。  相似文献   
66.
药名文学是古代涉医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端于南朝,是魏晋人将药名作为一般语汇使用这一语言现象水到渠成的结果,同时也与当时中药学的进步及形式主义诗风有关。唐宋两代药名文学有三方面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则出现了药名创作与叙事文学结合的现象。药名文学之所以能传承千余年而不衰,是因为古代文学家普遍拥有医药知识,并以药名文学的新形式来展示这种知识;此外,中药药名繁多,且具有文化意蕴,也是药名文学长期传承的重要因素。对药名文学,不能因为它有文字游戏的一面而简单地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67.
68.
中国古代戏剧的源流问题一直是戏剧研究者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形成很多种说法,但都不是戏剧之源。本文从中国古代戏剧的基本元素出发来探讨戏剧的源流,并提出戏剧起源于人类原初状态时的体态语言的观点。  相似文献   
69.
文章探讨了 16世纪以前中西目录学的源流及其演进 ,揭示了中西目录学起源的异同以及各自演进的特点。  相似文献   
70.
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较为系统的创作论专著,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创作理论.它所表现出来的"辩证的文质观"、"正确的‘怀霜临云'说"、"‘源'与‘流'的辨证统一"、"物化形象的构思过程"、"考辞就班的结构规律"、"积极的艺术标准"等方面,都是很精辟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