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86篇
社会学   3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金色年华》2009,(5):27-27
苏东坡在最落难的时候,在岸边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写出最好的诗句出来。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难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拙,歪歪倒倒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  相似文献   
162.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99-104
"滋味"说成因是钟嵘《诗品》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成果非常显著,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研究者普遍从陆机《文赋》中的"遗味"直接过渡到刘勰和钟嵘的"味"论,而忽略了佛典中的相关材料。早在西晋竺法护所翻译的《大哀经》中就有直接以"滋味"喻文的先例;后秦鸠摩罗什所译《大智度论》中亦以"义味"论文;东晋僧肇《百论序》中用以论文的"风味"更是内涵丰富。这些"味"论不仅在思想上与后来钟嵘的"滋味"论非常相似,而且在渊源上也与佛经中很多种与语言相关的"味"论有关。因此,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论与佛教中的这些"味"论有着深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3.
一卷春滋味     
沈顺英 《社区》2023,(3):60-60
春来万物葱茏,一派生机益然。故乡的春滋味便在那一盘色泽金黄的春卷中蔓延开来·春卷的主角是荠菜。荠菜又叫菱角菜、麦地菜、枕头菜、护生草等,遍布田畴阡陌。自古以来,就有春食荠菜的习俗。荠菜比起苦菜、马齿苋、二月兰、枸杞头更具清香,因此更受人们的青睐。经过几场春雨的滋润,荠菜们纷纷破土而出,这里押押,那里拽拽,将绿色镂空的“裙”理理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