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86篇
社会学   3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今日南国》2006,(19):54-55
同学聚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同学聚会了,您想去参加吗?如果您想去参加,是出于什么原因呢?如果您不想去甚至根本就不去,又是为何呢?  相似文献   
52.
不止一个人对我说过:这个夏天是他们所经历过的最热的一次。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大都面带憎恶,听语气恨不能跳过夏天直接进入秋季。美女们都在抱怨太阳太毒,把自己的皮肤都晒黑了;帅哥们则用充满遗憾的口吻说:天太热.美女们都不出门了,我们在街上一眼望去满目荒凉呀.都让人怀疑这还是盛产美女的青岛吗,现在好了,秋天姐姐不声不响地来到我们身边.眼看着夏天妹妹收拾好行装就要离我们远去了.那帮朋友忽然又变得恋恋不舍.抱怨着怎么才一转眼的工夫夏天就过去了,人总是这样,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这次推荐的电影有个共同点,每部电影的名字里都有“夏天”两个字。生活里的夏天快要过去了.电影里的夏天却是永恒的,就如同那些发生在夏天里的故事也是永恒的一样。  相似文献   
53.
饮酒     
平素在家,爱饮一杯红酒,酒为自酿,不拘优劣,但得那苦苦涩涩的滋味,皱眉苦脸下咽时,就有了快乐,随了淡淡晕晕的感觉,一点点渗透出来。久而久之,酒量微涨,酒瘾竟然也上来了。午间聚会,一干人等,敬酒不绝,走马灯一样轮换。推杯换盏,室外寒气刺骨,室内却春意融融。女人艳若桃花,男人豪气扑面,哧溜下肚,赤头胀脸,却也得意。饮得几盏下肚,不觉飘飘然,通身麻酥酥得舒服,却又精神振奋,若踩云絮,看物皆似雾里看花,反倒越发清醒。故世上诸多事,须  相似文献   
54.
李建平 《创新》2012,6(6):124
<正>大学毕业后定居南宁,在这个绿满四季的城市里度过了30个春秋,上百个节日。如今,朋友赠我一本《岁时节令———南宁民间传统节庆展示》(以下简称《岁时节令》),该书收录在《南宁历史文化丛书》(第二辑)中,翻卷细读,生活的温馨随着喜庆的图片和唯美的文字点点滴滴沁入心间,耐人品咂不已。  相似文献   
55.
幸福的开关     
我小时候对汽水有一种特别奇妙的向往,原因不在汽水有多么好喝,而是由于喝不到汽水。我们家是有几十口人的大家族,小孩依次排行就有十八个之多。记忆里东西仿佛永远不够吃,更别说喝汽水了。喝汽水的时机有三种:一种是喜庆宴会,一种是过年的年夜饭,一种是庙会的节庆。即使有汽水,也总是不够喝,到要喝汽水时好像进行一个隆重的仪式,十八个杯子在桌上排成一列,依序各倒半杯,几乎喝一口就光了,然后大家舔一舔嘴,觉得汽水的滋味真是甜美。  相似文献   
56.
<正>"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这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咏笋名句。其实,古代不少文人墨客都有爱笋之好。传说,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期间,路过于潜县大片竹林,于是即兴赋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救。"诗尚未成,于潜县令便以"笋焖肉"款待他。诗人吃得津津有味,食毕仍连连称赞,并情不自禁地提笔续诗:"若要不瘦且不俗,自当日日笋焖肉。"  相似文献   
57.
你知道你老婆从来没有高潮不扈茜没有想过,婚后四年,她和陈诺齐之间的战争,由床上开始。临睡前,扈茜鼓起勇气问正在打游戏的陈诺齐:"老公,那个,你知道你老婆有高潮不?"扈茜蜷缩着把被子抖得哗啦哗啦响,以掩饰这话出口的难为情。"这个问你自己才知道吧。""呃……我换个方式问吧,你知道你老婆好像从来没有高潮不?"扈茜的头几乎想埋进被子里了。"  相似文献   
58.
"滋味说"与"趣味批判":以味论艺的中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先秦、西方古希腊时期都已开始在比喻的意义上用味来阐释艺术现象。齐梁之际的钟嵘秉承一以贯之的以味喻艺的传统,提出“滋味说”,将味纳入美学领域;西方则在16世纪开始广泛讨论趣味,经由“古今之争”的推动,将趣味作为艺术学科的基础概念,才使趣味进入美学。中国美学直接将味引入审美领域,而西方则在剔除趣味感性意义的基础上使用它;“滋味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新的生发与丰富,“趣味批判”一方面为美学学科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因与启蒙思潮相联系而具备着更为广阔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9.
韵弦,我走了。我一直在想,如果当年我拉羽凡一把不知现在会是怎样,只是在那一刻,我记起了他对你的宠爱。韵弦,你不知道,当初我是如何的嫉妒你,再伸手已经来不及了,我只能看着水从他的头顶漫过……韵弦,我已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60.
那年 除夕夜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逢新世纪、好年头,人们的生活真的如花一般。平常的日子,也都跟过年似的。只是,我每逢春节,总能想起40多年前,那个风雪交加的除夕之夜。每忆及此,就别有一番滋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