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06篇 |
免费 | 53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09篇 |
劳动科学 | 12篇 |
民族学 | 87篇 |
人才学 | 62篇 |
人口学 | 9篇 |
丛书文集 | 676篇 |
理论方法论 | 133篇 |
综合类 | 1453篇 |
社会学 | 214篇 |
统计学 | 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44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50篇 |
2016年 | 43篇 |
2015年 | 81篇 |
2014年 | 173篇 |
2013年 | 145篇 |
2012年 | 220篇 |
2011年 | 226篇 |
2010年 | 248篇 |
2009年 | 241篇 |
2008年 | 244篇 |
2007年 | 194篇 |
2006年 | 167篇 |
2005年 | 151篇 |
2004年 | 125篇 |
2003年 | 94篇 |
2002年 | 86篇 |
2001年 | 58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刘月新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
柏拉图与解释学的关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柏拉图所倡导的对话原则与探讨真理的辩证法对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对话理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启示了保罗·利科尔的“说———听”交流理论。第二,柏拉图扬语言贬文字的语音中心主义在伽达默尔和保罗·利科尔的解释学中遭到了系统的批判。柏拉图认为语言是人的思想的直接体现,它不会令人产生误解,而文字由于从作者的思想中独立出来,则成为人误解的毒药。伽达默尔和保罗·利科尔认为文字的产生是写作的前提,文本的意义不应从作者那里寻求解释,而是读者与文本之间交流或碰撞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2.
帅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善”同时是苏格拉底和伽达默尔各自的对话发生的动力和目的,对于“善”的不同理解和态度直接决定了二人不同的对话思想的发生结构。伽达默尔对苏格拉底的对话形式有着诸多继承和发挥,然而前者对于后者的对话思想结构进行了一种奠基性的超越,而且从伽达默尔的角度看,只有在前科学、前理论的生活世界中,以“善良意志”为前提的源始对话的基础上,苏格拉底式的以认识“善”为目的的对话才是可能的,“善的共同体”的实现也才是可能的。此外,二人对于“善”的不同认识也决定了两种对话各自所遵循的内在逻辑结构(形式逻辑与问答逻辑),进而决定着何种对话为一种源始的对话形式。 相似文献
103.
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当代文论话题——关于当代文学的生存境况与发展前景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传才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8(6):1-8,47
当代中国文艺变革的实践 ,越来越清晰地证明 ,新媒体文化和大众日常艺术审美形态的崛起 ,极大地冲击着既定的文学、艺术形态和规范 ,改变其存在方式 ,促使其不断地走向大众 ,融入大众日常艺术审美活动 ,拓展了生存、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 ,变化着的文学、艺术则以独具的审美方式 ,积极地作用了新媒体文化和大众日常艺术审美活动 ,深化其艺术意蕴 ,提升其审美境界从而形成多元共生、悖立与互动的新文艺格局。可见 ,只有立足文艺变革实践 ,洞悉文艺变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才能透过文学生存困窘的种种现象 ,窥探其发展的内在潜质与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04.
卢晓侠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39-42
以文学活动中的某一要素来概括文学本质的反映论、作者中心论以及作品中心论等各有自己的理论缺憾,它们都把文学作为静止的、物态化的事物来看待。但文学的本质是一种活动,文学意义也是在文本与文本、作者与读者、文本与读者、文本与其生存其间的文化语境以及文本的上下文之间的不断对话中生成的。离开“活动”这一基本界定,文学的意义将无从产生。 相似文献
105.
106.
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要走互鉴与对话之路,这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文明之间的互鉴与对话。中国政治学要在坚守马克思主义中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国际学术界政治学研究的新观点与新方法,推动国际交流,全方位加强中国政治学和世界的广泛对话,提升中国政治学的国际认同度。其次是学科之间的互鉴与对话,即合理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以政治学为中轴的交叉学科体系,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导下提升政治学回应当下复杂问题的能力。最后是方法之间的互鉴与对话,打通历史研究、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之间的关系,重视新技术、新方法对政治学发展的积极作用,以不同的研究特色构建中国政治学研究版图并推进不同研究流派之间的交流合作。互鉴与对话旨在本土诉求和全球视野中,既遵循政治学普遍的学科逻辑又彰显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07.
徐山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66-68
本文考辨了《潜夫论》8条词语 ,指出汪继培笺和彭铎校正中的误用通假问题 ,其致误原因为不明原文之义或不明文字、词义的演变。通假手段需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108.
刘志兵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05-112
2017年,中国文学理论可谓在“破旧”与“立新”中迎接着新时代的来临:一方面是辨明和破除中西二元对立观念、强制阐释等壁垒,一方面是呼吁和践行在对话中发展文论与文化,提出公共阐释的理论框架。同时,弘扬传统美学精神、发掘古代文论资源,从社会文化理论的多元视角研究文学,也使中国文论的建构与发展植根于开阔的学术沃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应该坚信当代中国文化的本位价值,坚信传统文化的根源价值,坚信外来文化的对话价值,以开放多元的理论品格,建构新时代的中国文论。 相似文献
109.
对话式教学在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早已为学界和教学实践所证实。但对话式教学实践却明显背离了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本真追求。现实教学活动中,对教育学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对话式教学行为实施不力,对话形式单一,对话主体间欠真诚,教学的创造性欠佳。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探寻高师公共教育学对话式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新思路,不断加大课程重视力度,完善对话式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行角色体验,充分实现师生真诚对话的教学期望,各方面相互协调、促进,从而终结教师话语霸权,实现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10.
翻译批评对翻译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批评主体的主体间性建立是实现批评理性和批评意义的前提条件。通过分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的异同可知,这两大理论对阐明翻译批评主体间性具有重要的启示:翻译批评主体间性的现代化诉求是走向多元与对话,精魂是理解与开放,翻译批评主体间性的实现在于处理好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辨证关系。因此,新世纪的翻译批评应是一种走向交往对话的批评。这种批评是以译作为媒介,专家学者、译者、普通读者和原作者共同参与的一场平等、多边对话。它具有未完成性的特点,即任何批评的主体都不保有做出最后结论的权利,批评是开放的,是自由的;它实现的基础是参与主体既保持"外位"的立场又积极参与,实现的条件是批评者有整体观,对译者的翻译理念、方法和目标持体验的理解。走向交往对话的批评将使翻译批评更具有可接受性,同时能更好地实现其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