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8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37篇
管理学   20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69篇
人才学   29篇
丛书文集   945篇
理论方法论   146篇
综合类   3053篇
社会学   12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251篇
  2013年   216篇
  2012年   253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285篇
  2009年   286篇
  2008年   332篇
  2007年   294篇
  2006年   263篇
  2005年   240篇
  2004年   250篇
  2003年   188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31.
中国的古典艺术对庞德的诗学思想和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影响.庞德从中国古诗中找到了他意象派诗歌创作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一兴喻,也从对中国古诗的翻译和再创作中印证和丰富了他意象主义的诗学思想,同时他还从中国古诗中为他的诗歌引入了大量经典意象;从中国汉字的象形性特征中,他找到了他理想中理性和感性瞬间结合的表达手法,创造出了许多极具审美价值的经典诗歌意象,而且还找到了对意象漩涡理论的最简洁也最富有表现力的范例和理论支撑;中国古代绘画的技法和对意境的处理促进了他意象和意象漩涡概念的形成,催生了他关于诗歌意象要主客观结合的诗学思想,推动了他诗歌意象中的色与形、情与景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2.
王妍  齐卫颖 《学术交流》2012,(8):218-221
网络社会意象是指大众在微博、论坛、社交网站等社会化网络中表达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进而形成的社会舆论与思潮,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基于自身利益关系而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主观"映射"。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网络社会意象的形成与发展可谓风起云涌、变动不居。网络社会意象可视化的合理设计,不仅便于洞悉舆情的发生、发展,而且有助于实现舆情的实时监控与疏导。  相似文献   
133.
徐静 《学术论坛》2012,(6):197-200
《金色笔记》是小说家多丽丝.莱辛的一部代表作。在小说中,作者通过隐喻手法的应用,将小说的主题深刻地表达出来。文章主要是从意象隐喻入手来解读小说,重点从小说中出现的"推石头上山"、"笼子里的老虎"以及有关"水"的意象隐喻来分析和深化主题,以此来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小说主题表达和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34.
原型范畴化与概念隐喻同为人类认知与思维的工具。范畴化作为ICM(理想化的认知模式)下的副产品,需依赖于四种认知模式: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而构建概念隐喻也须以原型范畴化为前提。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探讨跨域映射的构成要素,发现意象图式、转喻、范畴边缘模糊性等要素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单一及多重的隐喻映射构建以及范畴化的思维过程。然而,跨域映射守恒原则的运作机制与概念隐喻理论相悖。  相似文献   
135.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阐述的有关意象的美学思想,上承《周易》的“象”论;将“意象”凝定为一个稳定的审美范畴,并深入地、多角度地论述了意象的物化过程。刘勰所谓的“意象”,包括“声文”、“形文”两个维度的内涵,这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刘勰还将“比”、“兴”与意象联系起来,作为意象的不同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36.
美国汉学家麦克诺顿以《诗经》为观瞩对象,拈出“混合意象”一词发现汉诗意象的特点。其将描述某一场景或主题的连续性序列命名为“混合意象”;具有实现时间转换、构建情感复合体与知性复合体、化抽象为具体等功能;辨识常规意象与非常规性意象,“恒定次序”与“随机次序”,汲用相似词、叠句与音乐等策略。“混合意象”论受意象派与新批评浸染,虽有些知识性纰漏,但揭橥了汉诗意象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7.
韩愈是儒家思想演进中的重要人物,是唐代反佛老的勇士,或因如此,他的诗歌创作也历来被人们重点从儒家的角度进行研究。然而,在唐代儒释道并举的时代氛围中,他的世界观、他的文学创作实际上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他的散文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而他的诗歌创作则受到道教的深刻浸染。大量的道教意象进入他的诗歌,丰富了其艺术的表现力;道教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诗歌创作中追求奇、险、怪的特色的形成;韩诗的浪漫色调、韩愈偏向古体的创作选择也与道教有某些关联。研究韩愈的诗歌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韩诗与道教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8.
"象征",在以穆旦为代表的九叶派诗人那里,被赋予了超越诗歌修辞学层面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手法,更有着和"生命"、"存在"同等的意义."神"和类"神"意象、"肉体"、"野善"是其诗歌意象系统中最富代表性的象征性意象.从诗歌基本层面的"意象"入手,勾勒穆旦诗歌的象征性意象结构系统,并探知其诗歌的内在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39.
刘方喜 《人文杂志》2005,(5):93-101
诗歌的形式创造过程("成文")乃是对语言意义表达力量不断提升("尽意")的过程,本文就在"文"之"未形-有形-无形"的纵向发展进程,及相应的在横向上对诗之"意"不断提升中,来揭示"意象"、"声情"、"神韵"等三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未形-有形"是诗之声文、形文的"成文"过程,"未成文"的"直言"所不能表达之"意"(言不尽意),"已成文"的具有审美创造性的"声情"、"意象"形式则可以使其得以充分的表达;"有形-无形"乃是"文"之发展的第二阶段,"文"由"美"而至于"神",声文、形文的形式有限性被超越,诗之"意"得到了第二次提升而臻于"意无穷"的最高境界--这是"神韵"范畴论所揭示的.在诗歌"成文"过程中,汉语能释放出巨大的形式创造力量与意义表达力量,并且这两种力量在高度交融中还不断地超越着自身的有限性--这就是以"文"为元范畴的形式范畴系统,所昭示出的汉语古典诗学形式理论整体上所固有的内在逻辑性,对此加以系统深入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0.
古诗翻译包括源语形式解码、概念意旨整合、译语形式编码三个步骤,本源概念属于概念意旨的范畴.具有普遍象征喻意和本民族特有象征喻意是两种不同的本源概念.基于本源概念,古诗英译意象重构技巧包括意译、直译、换译、改译、加译、不译,其中,语料库实证证明意译是古诗英译意象重构最常用的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