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31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39篇
管理学   20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75篇
人才学   29篇
丛书文集   956篇
理论方法论   149篇
综合类   3071篇
社会学   13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252篇
  2013年   216篇
  2012年   253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287篇
  2009年   287篇
  2008年   333篇
  2007年   294篇
  2006年   264篇
  2005年   240篇
  2004年   250篇
  2003年   188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作为源于物质世界的艺术意象,能借助艺术语言物化为艺术形象,物化为艺术作品.艺术语言不仅能够以语言符号的物质形态存在,而且能以语言表象(意象语言)的精神意识方式存在于艺术家的头脑中.论证意象语言存在的事实有助于我们走出扩大艺术意象内涵与外延以及艺术意象向艺术语言单向转化的理论误区,确立艺术意象的本体身份,及艺术意象和艺术语言之间存在的双向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72.
一种彻底经验主义的中国文化精神决定了老子的道与其说是一种思知的有无之辨的道,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屈伸之间的道,它使自身最终通向的并非是西方式的去伪存真的真理形上学,而是中国式的以屈求伸的生命辩证法。这种生命辩证法,不仅以一种显微无间的方式使诸如弓箭意象、水的意象、龙的意象以及势的意象这些中国文化中的典型意象成为可能;也以一种体用一源的方式,使以屈求伸的精神贯彻在从武术、军事、政治到文学艺术等中国古代的实践领域之中,从而以其身、道的完全合一使中国文化彻底实现了从原始的神秘主义向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这一神的祛魅化的思想转型。  相似文献   
73.
桓温取道三峡、进击成汉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有着非常显著的原型意义。桓温识八阵于鱼复并赋《八阵图》诗,开启了"八阵图"这一具有特殊文化蕴含的原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世代书写;《世说新语》中,有关桓温三峡中黜免部属及见绝壁而叹的故事,则分别引发了中国文学传统中关于"哀猿"、"峡险"两个文化原型的书写热潮。  相似文献   
74.
中国历代文人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起落沉浮之后 ,习惯于将大自然作为身心养息之地。他们常常寻找与其心境意趣相对应的自然物象 ,作为其情感落差的补偿。茅屋、草堂作为一种自然物象 ,经过唐宋诗人心灵流水的过滤 ,具有了丰富的生命意蕴和审美价值 ,从中我们可以读出诗人的生活情趣、审美理想和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75.
章婷 《齐鲁学刊》2007,(1):88-9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人类通过其他具体概念来认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认知过程中,汉民族通过多种意象图式对时间概念进行建构。汉语中的时间概念隐喻分为时间是空间;时间是实体;时间是金钱。形成方位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三种隐喻方式。汉语时间概念隐喻在人类语言尤其是在日常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6.
电影《白鹿原》中反复出现的麦田画面,暗示了影片原乡特质的农耕文化背景。而其持续地凸显麦田背景下诸色人等的身体的规训和惩戒、反抗和革命,更是意图以直观但深邃的方式表达个体与宗族文化的深层互动。麦田中的身体则因承载了传统文化与历史发展的内在冲突,经由电影简化、剥离的美学实践而转化为一种革命和被革命的意象。  相似文献   
77.
王文革 《云梦学刊》2014,(1):99-100
有一段时间人们曾在文学艺术是应当“歌德”还是暴露、是该表现理想还是表现现实、是该描写美还是描写丑等方面颇多争论。基于文学艺术观念的不同,不同时期文学艺术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如果说在新时期以前文学艺术主要为前者的话,那么新时期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文学艺术则更多倾向后者。站在文学史或艺术史的高度看,文学艺术的好坏、成功与否并不在于它表现了什么、是表现美还是表现丑,因为美丑都属于广义的美。如同叶朗先生所说的,都属于“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78.
似与不似之间——论绘画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绘画的审美特性是审美绘画的核心。本文从明辨“似与不似之间”这个著名画语入手分析绘画的审美特性, 阐述该画语是对古今中外绘画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揭示绘画的审美特性对当代审美绘画的画语意义。  相似文献   
7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意象,从公宴聚会的华丽,到香草意象的寄托、寺庙山水的义理,到真正山水的清新描写,昭示着山水诗意象从美颂比兴到自然审美的发展。唐代寺庙道观成为山水诗的审美所在,梅竹和亭意象的固化,是宋代山水诗意象的代表。题山水画是唐宋山水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表现了诗画合一的审美。元明清时期有大量名家名品山水画题诗出现,进一步发展了梅、竹松、鹤等高洁意象,特别是诗人别号、文集体现的山水诗意象非常普遍。这一时期呈现出前代少有的边远、异域山水意象,表现出时人开放、广袤的情怀。  相似文献   
80.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诗人常在古诗词中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许多古诗词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和诠释恰如其分。诵读古诗不仅能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之美感,陶冶情操,还能领会到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和自然知识,增添生活情趣,别有一番风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