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4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4篇
丛书文集   57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205篇
社会学   65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31.
332.
李白凤诗论     
《社科纵横》2017,(12):132-135
李白凤重"灵感"、情感的炼制,轻"天才"与"模仿",他主张诗歌创作应"真"与"美"并重,诗中必须有"我",但后受左翼思想影响,"单纯的性感"的"我"变为"大我"。在诗与散文的异同方面,李白凤认为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都有思想和境界,相异之处有五个方面,分别是韵、形式、暗示、抒情结构和用字与造句。李白凤的诗论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左翼思想和现代主义影响的复杂交织,展示出李白凤诗论独特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33.
今年,虽说我开始进入耄耋之年,但我不仅没有感到老迈,反而有了更深的人生感悟和创作灵感。这半年来,我重拾放下已久的画笔,创作了100多幅画,送给亲朋好友和孙辈。  相似文献   
334.
线性思维与非线性思维是思维的两种表现形式。意识到非线性思维的存在并对它进行诠释,理清它与线性思维的不同,对非线性思维产生的生理基础,对在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中的存在形式进行探讨,并指出了研究非线性思维的前景和意义。  相似文献   
335.
中国古代“灵感”说的唯物精神贯穿于文艺创作的前期准备阶段、灵感袭来之际的接受阶段以及灵感降临之后的延伸与规整阶段,灵感说所彰显的本土化特色,与中国农业型社会文化传统有着必然联系.在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视野中,尊重中国古代灵感说的理论价值,是客观而全面地解读中西文化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336.
天籁(油画)     
画家偶然的灵感,以直觉、情感把握画面,画出真性情,将视觉情怀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唯时尚、不惟功利、不畏潮流、不为一时、不违内心,坚守真诚,追求真、善、美及人类所向往的永恒理想之圣境,是画家作此画的由衷。  相似文献   
337.
可穿性面料艺术再创造的灵感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普通的可穿性面料进行艺术再创造是现今服装发展潮流中的时尚趋势之一 ,它是丰富服装形式和内涵的重要手段 ,而寻求灵感是进行可穿性面料艺术再创造的基础。文章结合世界上著名的服装设计师的设计 ,从自然界、民族文化、历史服装、姊妹艺术、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等几大灵感来源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338.
随着“新时代运动”的发展,有人提出了“东方转向”这样的说法,认为东方转向是不同于赛义德“东方主义”的新的世界观,是实现真正的东西方化在平等基础上交流、互补的开始。本运用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通过对谭恩美《灵感女孩》的解读,指出东方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已经顽固地渗透到西方人的思想之中。谭恩美《灵感女孩》的创作虽然反映了她渴望消除中美化对抗,实现中美化融合的美好愿望,但其本中仍不自觉地显露出了东方主义的痕迹。看来,要真正实现对建立在种族主义思想基础上的东方主义的消解,还需要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相似文献   
339.
灵感型运思是本来阻绝的思路豁然贯通 ,进入到一种文思泉涌般境界的运思 ,是在潜意识层中孕育成的创造性成果突然跃到了意识层。它具有突发性、易逝性、创造性和积累性的突出特征。其大致过程 ,总是以一个积累阶段作为准备 ,从凝思与潜思开始 ,经过机缘与应激 ,最后实现灵感突现。灵感型运思的培育和驾驭 ,应当把握住积累与实践、自由与放松、发现与捕捉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40.
古代词创作高度繁荣,但词创作的心理机制,却少人问津.词论家周济、况周颐从自己的创作经验出发,描绘了创作时的"虚静"之境,词人神思的飞越、创作灵感的闪现和捕捉等过程环节,填补了词学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