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57篇
  免费   285篇
  国内免费   120篇
管理学   193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189篇
人才学   29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2235篇
理论方法论   364篇
综合类   4557篇
社会学   342篇
统计学   39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282篇
  2022年   239篇
  2021年   309篇
  2020年   227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210篇
  2015年   311篇
  2014年   533篇
  2013年   451篇
  2012年   524篇
  2011年   546篇
  2010年   534篇
  2009年   502篇
  2008年   613篇
  2007年   416篇
  2006年   366篇
  2005年   338篇
  2004年   239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871.
郭力 《学习与探索》2007,(1):196-198
20世纪50年代以宗璞的《红豆》为代表,一些女作家借助“革命 爱情”的叙事模式,嵌开了革命故事背后的生命风景线。她们以低柔浅回的叙述风格,讲述有关女性生命在革命中必然承受的“轻”与“重”。重读经典,能够深味女作家的复杂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872.
笔者认为,成都房地产市场的恢复周期将可能超过6个月的时间,具体的恢复时间将取决于市场信心的建立速度、货币政策的金融支持力度等。  相似文献   
873.
中国古代叙事结构思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江梅 《云梦学刊》2008,29(4):79-84
与西方"时间化"叙事结构模式相比,中国古代叙事结构模式呈现出"空间化"特征.表面看来似乎毫无章法,但却同样具有内在的经脉和联络,往往通过事件之间的罗列、连缀和组合,如电影中的"蒙太奇"一般,产生叙事结构的整体感与深层的哲理性意味.因此,中国古代"空间化"叙事结构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技巧.其中往往隐含着某种人生、哲理的意味.它既内在地统摄着叙事的程序,又外在地指向作者所体验到的人间经验和人间哲学,已经深刻地"人文化"和"哲理化"了.  相似文献   
874.
与西方文化对可视性的热情相比,中国古典诗学更加注重"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辩证构成.同时西方文学以叙事为主,倾向于一种时问化的模式,而以意象为核心的中国文学则具有空间化的倾向.正因为这种空间化艺术能够通过"象",沟通形而上与形而下、有限与无限、可见世界与不可见世界,因此构成一种"视觉的辩证法".而视觉的辩证法是始终如一的对"不可见"的意识,或者与"可见"的相比,那"不可见"的才是更本源的,因为"可见"总是从"不可见"那儿获得意义的.  相似文献   
875.
当代美国学者海登.怀特认为事件与故事的差异在于故事特有的生成过程和再现模式。其实,两者的差异不仅体现于此,还在于被"发现"的事件与被"发明"的故事分别是创造性反应和能动性反映两种认识活动的结果。事件与故事之差异折射出发生认识论与能动反映论两种哲学观的分野。  相似文献   
876.
田新朝 《人才瞭望》2008,(10):24-24
灾害事件往往是重大考验,不仅考量整个国家、社会的危机应对能力,也是对官员执政水平、品质的考验。中国政府历来都重视救灾,在古代,皇帝亲自过问救灾事宜,并临时委派朝廷大臣主持救灾;清代以前的救灾多并没有建立起官员任用和救灾政绩结合的管理机制。西汉时期皇帝大多都比较重视人才,并建立在朴素的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认为人与天灾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凡遇自然灾害,皆下诏选拔人才、罢免不称职的官吏,这种奖惩结合的方法是有一定成效的。如公元l56年,朝廷派使冀州,察看灾情,“举劾刺使、二干石以下,所刑免甚重,弃官奔者,数十人”。  相似文献   
877.
历史叙事实则体现了写作主体的精神动态,通过历史叙事呈现,我们可以洞察主体意识形态走向。鉴于台湾文学史的特性以及两岸相隔的现实,大陆的台湾文学史写作更突出了距离对视中包含的种种政治文化想象,通过考察历史叙事提供的言说疆域版图,一方面可以探掘这一想象空间的多面维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完善学科的发展建设。本文选择刘登翰、杨匡汉、黎湘萍以及朱立立等所撰写的几本台湾文学史著作为样本,试析大陆学者台湾文学史理论视野的位移及其背后意识形态的变动。  相似文献   
878.
本文通过对威廉.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叙事形式与所揭示的人物意识的分析,指出《喧哗与骚动》中作者从四个叙事角度成功通过不同侧重点的叙述形式向读者展示四个不同的意识世界。这样小说中的叙事形式与意识的重合使读者获得一种立体的视角,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文本意义的阐释中去。  相似文献   
879.
《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主人公林道静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和改造成为革命战士的成长历程是通过一系列的叙事策略实现的,具体而言,引路者的“布道”和成长者的“洗礼”仪式展现了具有宗教修辞色彩的成长的“催发”策略;革命理想配置爱情选择是成长叙事中革命理想占领私人空间的“合一”策略;两次修改版本和规范文本是成长叙事的“回补”策略。这种成长叙事直接指向民族国家的现代性想象主题。  相似文献   
880.
长篇小说《青狐》的深层寓意,主要是对80年代“极左政治思想回潮”与体制改革滞后的批判。王蒙把一个有关社会历史进程的宏大叙事的题材,巧妙地用“青狐”的恋爱与成名的故事作为包装,使之转换成以“边缘化叙事”的面目出现。这部小说,不仅是王蒙晚年小说艺术更臻成熟的标志,而且,也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现实主义话语与后现代主义话语互相磨合而产生新变的一种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