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93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水》是丁玲向左转的标志性作品,它的成就与局限都为当时的左翼批评界所热议。丁玲为何写作《水》?《水》的所谓局限又是缘何而生?通过追问这两个长期为学界所忽视的问题,丁玲之向左转的深层思想构造逐渐得以展现。事实上,在这次看似激进的文学与革命选择背后,蕴藏着作家公共意识与革命愿景的激烈冲突,而其内心深处的理性精神与主体意识则在根本上决定了此一转向的姿态。  相似文献   
152.
罗衍军 《晋阳学刊》2008,(4):96-100
在民国时期的华北乡村社会,土地占有关系与以前相比较并没有明显的集中化趋势,而是趋于相对分散;乡村土地资源主要拥有者并非地主、富农等乡村上层,而是处于乡村社会中间阶层的中农。这种土地占有关系的出现,与灾荒对乡村上层土地扩张的制约、乡村上层的分家析产、匪乱对富裕者的冲击、传统伦理道德对乡村社会的影响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3.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救灾度荒历来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捐赈是民间捐助国家进行赈灾的一种主要手段。本文以《余姚捐赈事宜》为中心,通过对清代乾隆末期浙江余姚的一次灾荒后捐赈的解读,探讨中国古代捐赈组织、实施及成效,政府、地方士绅在捐赈实施中的作用,他们为何支持捐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