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9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3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38篇 |
人才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133篇 |
理论方法论 | 21篇 |
综合类 | 294篇 |
社会学 | 23篇 |
统计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31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3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震颤麻痹症又称为帕金森氏病。本病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徐缓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学颤振范畴。病因多为年老肝血不足,加之抑郁伤肝,郁而生痰,化热动风而发病。病机为血虚肝郁、痰热生风。 相似文献
42.
任俊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4):85-89
魁隗氏、连山氏皆指人身牛首最初的炎帝神农氏,而大庭氏则非.魁隗亦即伊耆,所在的大方向即荆楚之地.炎帝神农氏最初所居是一个名叫连山的云遮雾绕的大山区.地因其自然特点而得名,族以其地而得氏,因此而称炎帝神农氏为连山氏.连山就在今湘粤桂交界的九嶷山区,九嶷南麓至今还有连州市、连山、连南等县、市名,九嶷腹地古亦为荆楚之地. 相似文献
43.
史为乐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6):41-45
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由于年代久远,文献缺略,所以有关他们的传说或后世的记载,有很多失真的地方.经过考证,认为黄帝的生地应在今陕西凤翔县境,炎帝的生地应在今陕西岐山县境,或在今陕西宝鸡市境.至于黄帝的葬地,汉代的记载本来是很清楚的,就是在上郡阳周县的桥山,即今陕西子长县西北的大梁山.但随着后代阳周县名的迁徙,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也不断被搬家.直到唐朝才把甘肃正宁县东、与陕西黄陵县交界处的子午山当作黄帝陵所在的桥山,并把黄帝陵建在这里.炎帝墓在历史上曾一度失传,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只说是"葬长沙",并不具体.对此在宋代曾经作过一次认真的调查,终于查清炎帝陵的所在.神农氏和炎帝并非同一个氏族,现在人们往往把炎帝与神农氏合在一起,称为"炎帝神农氏",这实在是一个误解.当然这个误解也决非自今日始,至迟在东汉时就有人把神农氏与炎帝合而为一了. 相似文献
44.
许启贤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3):1-8
炎帝时代是中国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转变时期,也是中国原始社会道德的形成、发展时期.炎帝时代的道德特点是:坚韧不拔、团结拼搏,民主友爱、人人平等,克服困难、勇于创新,民无私心、道德淳朴.这应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
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春芽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1):12-16
奥尔森是集体行动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集体行动的逻辑,论述了集团规模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在奥氏看来,集体行动的逻辑是指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它说明了共同利益并非集体行动的充分条件.由于没有明确地论述集体物品的非竞争性对集体行动的影响,集体行动的逻辑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46.
高强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0-69
梳理炎黄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对于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无裨益。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从农业、冶铜、玉器、祭祀、文字、筑城及聚落等方面综合考察。研究认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是中国的炎黄时代,是炎黄文化的滥觞期,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期;炎黄时代已经有了铜的冶炼和使用,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玉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十分特殊和重要的意义,玉器是决不亚于青铜器的礼器;石峁遗址和陶寺遗址虽然出土了少量铜器,但远不及玉器突出,说明直到铜石并用时代,玉器仍是主要的礼器,是炎黄时代的鲜明标识,也是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表征;刻划在龟甲、骨片和陶器上的符号,是中国文字的来源之一;文献记载炎帝神农氏培育粟谷,制作耒耜,耕而作陶,发明医药,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是稻作农业和粟作农业的发源地,炎黄时代是中国耜耕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时期,随着农业的长足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财富的逐渐累积,大型聚落越来越多;作为大型聚落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中心,城邑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标志之一,中国发现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已近百座;炎黄时代是中国冶铜、文字、城邦乃至国家的滥觞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初创期,炎黄二帝是开创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 相似文献
47.
炎帝陵——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寝,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9公里处的鹿原镇鹿原陂。这里山峦叠翠,洣水环流,景色秀丽,境界悠远。炎帝陵这座中华民族的先祖丰碑,巍峨五千年,是炎黄子孙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脊梁。 数典敬祖启后贤 炎帝神农氏是中国远古时代的部落首领,相传5000多年的中国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他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织麻为布,制作衣裳;辟设市场,开启物物交换,互通有无;削桐为琴,结丝为弦,作五弦琴;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制作弓箭以威天下。他为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48.
刘铁军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7-11
中国山水画尤其是文人山水画中总是或隐或现地置一或几处农舍、几个渔夫或樵夫。在这些山水画中的农舍、渔夫、樵夫的诗意存在中,我们可挖掘出一种不同于释道哲学的另一种诗境,被称之为"神农氏之诗境",即墨家的诗意哲学。墨家由于重视人的食本能,理论本体就是"民以食为天"。勤劳质朴、自食其力和省吃俭用的农夫、渔夫和樵夫成了墨家提倡赞扬的主体。墨家勤劳自立的农夫在被道家精神渗透后,有了诗意的存在,唯恐异化的农业劳动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生命活动,也形成了中华民族赞美农业劳动的审美理想。"此中有真意",日常生活的诗化使农夫、樵夫、渔夫成了人生的最高存在方式,也是农业文明的最高价值。于是在文人山水画中出现农舍、渔夫和樵夫也就不足为怪了。 相似文献
49.
王铭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16-125,159,160
方相的形象出自《周礼.夏官.方相氏》。在丧葬礼中,方相是引导死者灵柩的葬仪开路之神。中古时期,丧葬方相在礼制规定上产生等级分化,分为方相、魌头两个等级。唐代以后,丧葬方相由真人扮演逐渐演变为器用化的偶俑;丧葬方相的使用进一步商业化,成为一种可供租赁的商品,导致了民间葬仪僭滥使用方相;方相的表演舞台从傩礼与丧葬礼并重,演变为专司丧葬礼,成为"专职"的葬礼开路之神。方相传说用于发丧与黄帝之妃嫫母有关,其形象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进一步神化。葬仪方相正是原始巫术信仰在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中的残存形式,在葬仪中发挥了重要的禳除功能。 相似文献
50.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2)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肇始于秦汉的羁縻政策,并演变形成于宋元、完善于明清、终结于民国的中国土司制度,成为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主要政治制度,延续两千余年,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在各土司区内,也存在着不同民族和复杂的民族关系。各土司区的民族关系怎样,土司又是如何处理的,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对制定民族政策、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云南临沧傣族罕氏土司为案例,对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