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高雨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111-114
焦循的《孟子正义》为清儒新十三经之一,是清代学术的典范之作,同时这部撰述又是焦循一生学术思想的总结之作,集中反映了清代中后期的学术风貌.焦循《孟子正义》的注疏方法典型地体现着清代学术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其注疏方法背后深具思想史的意义.焦循在书中重新确立了《孟子》一书的经典意义,构建了自我的义理之学,实现了对汉宋之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郭明道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2):115-119
清代著名易学家焦循的道德学说别具特色,注重功利。它以“迁善改过”、“情感旁通”和“用命于天下”为主要内容,以性善论和发展变通论为哲学思想基础。焦循的道德学说对于当今人们加强道德修养,乃至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黄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4):22-32
焦循推举八股文为有明一代之所胜,是因为作为文体,八股文前代未有,明代始盛,而明代八股文具备源于内容因素的价值支撑,存在不溺于科举爵禄之见,根柢经术,以行为本,厚积薄发的实学八股文;八股文具有作为文体形式的综合性,作为文学样式的延续性,作为文学作品的虚构性,作为文章体裁的趣味性。由于焦循遴选有明一代之所胜的标准存在缺失,这一总体判断与明清以来的公众舆论产生了错位,但焦循将八股文置于中国古代文体史与文学史的广阔视野中进行考察,引出了不少别出心裁而且很有意义的结论,体现了他对八股文复杂认真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5.
刘瑾辉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A6):67-72
焦循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数学家和戏剧学家,也是重要的文学家。他的诗,关心民生疾苦,贴近百姓生活,"缘事而发",感情真挚,叙事性强,语言明白流畅。他的文,有明确的褒贬抑扬、针砭推崇的态度,破立结合,求实、求新、求精;语言精炼、形象、准确、犀利,富有战斗力。其文学理论,有"文之强弱不在形而在骨,不在骨而在气,不在气而在神"、"神强形亦必强,神弱形亦必弱"之论,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诗言志"之述。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际的王船山对孟子的“尽心知性”说,通过区分“心”的两种内涵提出了“知性而后能尽心”和“尽心然后能知性”的两种解释,事实上说明了宋明以来理学和心学的两种不同解释路径。他与陈确、黄宗羲等人兼知行而言尽心,代表了明清之际重力行实践的学风转变。清代的戴震、焦循则突破理学的藩篱,从人文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视野重新界定了“心”“性”“天”的内涵,充分肯定血气心知的价值和意义,将孟子的仁政和王道思想有机融入“尽心知性”的心性论思想当中。焦循还摒弃了尽心与知性的先后次第争论,进一步提出了尽心与知性的双向生成说。 相似文献
17.
魏忠强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1-17
焦循重视经义的贯通,是他得以形成以易释孟思想体系的基础。焦循《孟子正义》以易释孟,突出体现在他以《易》学思想对孟子所论的“道"、“性善"、“经权"等思想概念的诠释上。焦循对孟子思想的诠释,使得孟学呈现易学化色彩,拓宽并深化了后人对孟子思想的理解。然而其中也有牵强之处,偏离了孟子本意。焦循以易释孟背后的依据,应源于他对理学的抵触,反对空疏,试图寻求一条新的途径来诠释《孟子》,尤其体现在他以((易))学之“通变”思想来诠释孟子的“性善’论上。 相似文献
18.
八卷本《扬州图经》作者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连生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2):71-75
一些出版物认为八卷本<扬州图经>的作者为焦循、江藩.但通过对有关书目、传记、年谱、文集资料及<扬州图经>本身内容与版本的研究,人们可以确认该书并非焦、江所著. 相似文献
19.
焦循与俞樾戏曲观的基础是性情说。以性情为根据,他们描述了文学、文体的发展脉络,戏曲则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从而使戏曲的存在获得了学理上的依据。二人又视戏曲为学问并进行研究,且俞樾的戏曲创作将知识学问及对现实问题的思考通过戏曲这一文体展示出来,体现出教育普及与救亡图存的倾向,在客观上拓展了戏曲教化的范畴,对清末民初梁启超等人的理论与创作起了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行动的一切德性价值的本质,取决于道德法则直接规定意志."①这是康德在道德问题上"截断众流"的论断,他的这一论断被称为"道德学中的哥白尼式革命".但这里所说的"革命"是针对西方传统道德学说的思考方式而言的.在中国,儒家是自始即默许康德这一论断的.孟子日"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此即已示.由是可知,在道德问题上,不论是康德还是中国的儒家,皆肯认道德行为只对道德法则负责,而不对行为的后果负责,即德性只从"因"上见,不能从"果"上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