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6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218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117篇
人才学   18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654篇
理论方法论   89篇
综合类   1014篇
社会学   81篇
统计学   3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31.
在全院上下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教育的背景下,在"治顽症、提服务内涵"等主题实践活动中,为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夜班工作人员,工会与总务科从关爱员工健康,为夜班医护人员提供夜点心,将原来的每天单一夜点心供应,转换成二个不同品种,每周七天,天天不同.  相似文献   
32.
《四川省情》2014,(5):32-32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法治中国建设,2013年12月31日,四川委出台了《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治省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行动指南和主要任务,吹响了“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四川”的号角。2014年,四川省统计局将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做好依法治统工作。  相似文献   
33.
对于隐性就业歧视,现行反就业歧视法规制无力。然随着法治的推进,社会各个主体尤其是用人单位法律意识的增强,就业歧视会越来越多地以隐性形式出现。隐性就业歧视使得受到歧视的劳动者无法用现有的法律来维护自己正当的权益,致其社会不公感增强,直接损害了劳动者的个体权益。包容性的承认规则使道德规范成为软法变得可能,软法治理与隐性就业歧视的规则高度契合。软法治理具有开放性、协商性、参与性以及社会治理的灵活性,能充分调动政府、行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企业主体和劳动主体的民主参与,凝聚公共理性和各方共识,实现隐性就业歧视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34.
田星亮 《兰州学刊》2012,(8):160-163
网络化治理固有的特质及其治理优势,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研究现状来看,一方面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在全面分析网络化治理及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即便在最基本的概念界定上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尚不存在关于网络化治理的一般理论。因此,致力于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网络化治理的理论体系,有必要研究和把握网络化治理的理论基础、内涵、特质与价值。  相似文献   
35.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一些国外学者认为,当代中国正在从社会主义走上技治主义的道路。因为定义不清,数据和论证存在问题,以及对中国政治精英选拔理解偏差,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技治主义对当代中国政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远未到影响社会根本制度的程度。对技治主义的评价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不能一味追随西方的观点。作为一种工具,对中国政治进行适度的技治主义改良在现阶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6.
37.
中国政治传统中积累了深厚的立国智慧,注重统一、安定之后的政教重建。古典革命本身意味着社会政治风化的向善提升、最终指向政治共同体精神的教化变迁。更化就代表了政治体致力于善治的文明化转变。儒家传统对于更化有全盘复古和与时损益两种激缓进路,渐进调适论在历史中更显出实践稳健性。政治更化着眼于立国构造中政治精英群体的养成,以此影响立国精神与政治权力再分配,体现出兼顾政治信念与宪制结构的治体论意识。文教振兴因此有其宪制蕴涵。更化立国的政治技艺,避免全盘复古的激进变法冲动,也避免将政治转型急切聚焦于政体制度的大规模改变。这是我们理解中国政治变迁的关键维度。  相似文献   
38.
39.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