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9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88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47篇
人才学   1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13篇
理论方法论   75篇
综合类   1338篇
社会学   96篇
统计学   3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81.
本书以易学意象美学为纲领,分析易学意象思维模式、观照方法、时空结构、神变特征等方面对传统艺术,特别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影响和推进。《周易》所提出的“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美学命题,成为中国美学“意象”和“意境”体系的根源,成为中国书画艺术的取象、象形的准则。“意象”不断丰富其内在规定性和审美想象的精神空间,使之成为一个最具有标识性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82.
论唐代诗人的自然生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诗人承传《风》《骚》及汉魏六朝文学的自然生态意识,同时由于受本朝儒、释、道思想的共同影响以及唐人投笔从戎的边塞生活,官吏贬谪地方的特殊身世等因素,唐代诗人与自然的关系已达到了天人合一、空前融洽的地步。唐代诗人与草木虫鱼等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诗歌世界,主要表现在十大方面,即:(一)与物谐乐;(二)以物为友;(三)颂物以美;(四)感物惠德;(五)赏物生趣;(六)悲物悯人;(七)由物悟理;(八)托物寄怀;(九)假物以讽;(十)护物有责。唐诗浓郁的自然生态意识,是唐诗精神的有力体现,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之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3.
赵爱萍 《职业》2008,(35):96-98
<正>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发展思路上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和突破,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进程中最可企及的社会发展目标。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构建和谐  相似文献   
184.
在当下我国的贿赂犯罪形势日趋严峻,大案要案频频发生,其方法、手段也日渐多样化的情形下,我国刑事立法把贿赂犯罪的贿赂物限定在财产性物质上其弊端日渐显现.权色交易已不属于私德范畴,而是属于公德范畴并纳入到法律调整范围.将性贿赂入罪虽存在定罪量刑、取证、证明等方面的重重困难,但是,这是立法技术问题,不能以技术操作的困难来否定立法价值.  相似文献   
185.
该文选取13个能反映矿山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指标构建指标体系,构建了矿山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等级标准,建立矿山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物元可拓模型.并以新汶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表明物元可拓模型在矿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6.
把6个家庭卷入黑洞的疾病2008年的春节,对于刚结婚的王女士来说是一段混乱的时间。假期结束后,她和丈夫不得不把婆婆再次送到医院,这已是婆婆近期第五次住院了。婆婆最初是有点胃痛,接着就出现精神恍惚、焦虑、烦躁,觉得身上哪儿都不舒服。后来婆婆一想到自  相似文献   
187.
技术人工物的两重性问题、技术伦理的二元划分和技术-社会研究模式确立等二元化问题已然成为时下技术哲学研究的重要视点。结构-功能、结构-意向性的“二元组成”是从技术设计的视角来打开技术黑箱的必由之路;设计伦理和使用伦理的“二元分割”,使得技术伦理研究包括动态嵌入和事后规范两个向度;技术-社会“二元依存”模型的建构,使得技术研究从脱域回归至返域的境遇中来。  相似文献   
188.
晁补之的山水诗既对山水景物作形象逼真的描绘,以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地再现了山水的优美情状,描绘出绮丽明媚的自然美景,也借山水陶写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晁补之的田园诗真实地描摹了乡村秀丽的景色,诗作体物精微,寓意深远.晁补之将其品格操守、人生感受通过所咏之山川风物含蓄委婉地表露出来,诗中景物贯注着诗人的情感,融凝着诗人的精神,蕴贮着诗人的气度,呈现着诗人的襟抱.  相似文献   
189.
"发愤抒情"是屈原表达其创作旨趣时提出的诗学观念。杨宪益、戴乃迭以情译诗,努力传达《楚辞》的情感力量、道德境界、文化意蕴,体现屈原的"哀与悲""恐与惜""思与怀"之情感。他们以传播中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为翻译目的,以源语为中心力求保存原作的要义,同时也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接受能力,采用直译、意译、释译相结合的方法,尽量使译文产生与原文相似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0.
《老子》的道物关系论有四个层面:道生物,道成物,道统物,道通物。道生物,即道是万物的创造者,老子又用“无名”来指称;道成物,即道成就了万物的本性,是万物是其所是的根据,老子又用“一”来表示;道统物,即道是统合万物的法则,老子又用“道纪”来表示;道通物,即道是贯通万物的共性,老子用“门”来比喻。这四层关系的核心是:道在物中。道既是万物展开其本性的原动力,也是万物自行展开的整体状态。这是《老子》潜在的思想,经由庄子、王弼的诠释而大开其境。对中国哲学真实性之建立的启示在于:避免套用西方哲学的范畴,避免掉进历史的还原论中,“诠释的还元”是一条可尝试的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