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4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88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7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07篇
理论方法论   74篇
综合类   1332篇
社会学   96篇
统计学   3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21.
论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遗产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主要理论来源。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人、市民社会、实践、自在之物、历史意识和自由等问题构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遗产。马克思也十分重视蕴含在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但他总是把辩证法融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中。唯有重新解读德国古典哲学的遗产,充分展示出这一遗产的丰富内涵,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才可望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222.
毋庸讳言,从生命科学角度讲,因为染色体的原因,"神人"支格阿龙不可能由"鹰或神鹰或神龙鹰"感孕而生;人也不可能由"龙"抚育成长。目前,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龙》在翻译成汉语时或彝族后代在传承过程中,都把文本中的"dit氐"翻译或解释为"雕或鹰",这种解读有些偏差。史诗中让濮莫妮依感孕的"鹰"和哺育支格阿龙成长的"龙"分别象征什么?它要向后人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寓意?本文从生命科学角度窥探《支格阿龙》,提出"鹰"是男根的象征,"龙"与汉文化相通,是男人的图腾物之观点。以求文献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解读。  相似文献   
223.
"物"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词,也是它的基石,但要站在变与不变的立场上对待唯物史观,不变的是它的基本理念,变的是"物"的具体形态.而就"物"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而言,也不是单一的和绝对的,尚有人类的精神及其外化形式渗透其中.要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抉择,这本身就是成问题的思维,因为人类社会的构成方式和维系过程是极为复杂的,绝非单一的质料与精神所能决定的了的.即便在对"物"的研究上,也应该把分析的规定与规范的要求结合起来,在"是"与"应当"之间寻找其相互过渡的内在逻辑,把事实逻辑与价值逻辑结合起来.既然"物"是流动的,那就要深入而全面地分析现代性语境中的"物"及其流动形态.总之,要在变与不变之间(态度)、"心"与"物"之间(原则)、分析与规范之间(方法)和现代与后现代之间(语境)看待、对待和引领流动的"物"和唯物史观.在原则指引下、在方法指导下、在现代与后现代语境中见出唯物史观之"物"的诸种形态.  相似文献   
224.
蕴含系概念由物元蕴含系统概念推广而得。物元蕴含系统概念及其特例——限域蕴含系统的性质由本文作者于 1 996年提出。根据这些性质所建立的两种诊断方法——静态诊断法和动态诊断法具有如下功能 :根据问题的表面成因集查找问题根本成因 ,搜索、挖掘问题的隐含成因和潜在成因 ;寻求预警信息、机遇信息和解题切入点。工程科学中有大量的上述诊断问题 ,但许多问题的成因集无法用同物物元表示 ,因而不能构成限域蕴含系 ,使上述诊断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 ,本文将物元蕴含系统的概念推广到蕴含系 ,并证明了限域蕴含系统的某些性质对于蕴含系仍然成立。同时 ,还探讨了蕴含系的其他性质和功能  相似文献   
225.
社会生产存在的普遍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根本上是文化所承担和折射的不同利益之社会群体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表现为文化产业在商品经济中剩余价值生产特点与文化的反拜物之人性相敌对.其在理论形态上的变异围绕的轴心是对后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批判与“去批判化”,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对文化消费认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226.
冉杨 《科学咨询》2010,(13):66-68
笔者针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改善人居环境,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提出“宜居重庆”建设的重大决策,如何加强重庆物业科学管理,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区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再就业工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根据重庆物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如何加强物业管理的科学发展,助推“宜居重庆”建设提出个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227.
从澳大利亚回来已经几个月了,在那里的种种经历让我们一行人至今念念不忘,有点恍然如梦的感觉。和谐友好的国度去澳大利亚之前,我总带着点“大国沙文主义”情结.澳大利亚,不就一个岛国嘛。现在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真是夜郎自大。  相似文献   
228.
物量表示法是数量表示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弄清物量表示法在古代汉语各个时期的面貌及其发展演变,有助于汉语史的研究。本文探讨了古代汉语各个时期的物量表示法及其发展演变状况。  相似文献   
229.
从现存为数颇丰的唐诗看,唐代诗人承传并弘扬了<风><骚>及汉魏六朝文学的自然生态意识.由于受本朝儒、释、道思想以及投笔从戎的边塞生活、官吏贬谪的特殊经历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唐诗中表达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已达到了天人合一、空前融洽的地步.唐代诗人与草木虫鱼等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思想和实践,在唐诗中主要表现在十大方面,即:(1)与物谐乐;(2)以物为友;(3)颂物以美;(4)感物惠德;(5)赏物生趣;(5)悲物悯人;(7)由物悟理;(8)托物寄怀;(9)假物以讽;(10)护物有责.唐诗中浓郁的关爱自然生态意识,是唐代诗人精神境界的生动体现,对当下大力倡导保护自然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与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30.
坊间著作多以皎然诗句之半"诗情缘境发"为据,以为皎然所论在于"情"与"境"互相生发,境为情源;而忽视了此半句之下文"法性寄筌空".以全诗论,皎然所论情、境,不同于物感说"心"与"物"之感发. "心"与"物"之空观,在于物迁与物不迁、有情与无情之中道.皎然并末因"境空"和"无情"而走向寂灭的空巷.心不为物迁、心不为境转,心不为情动;且能寂照双行,转物转境,这是大乘空宗中观的诗意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