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68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索绪尔的符号本体论鲜明地揭示了语言符号的施指受指二重性,并将处于对立关系中的施指和受指置于系统的制约之中,揭示了符号的系统属性和构成符号的施指和受指的系统属性,但索绪尔把语言符号两重性做了纯粹关系的解释,让符号在符号间巨大的差别之网中找到抽象自我同时,消解了自身指物的本质特征,从而陷入自我的根本迷失。只有在肯定语言符号物质性的基础上,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两重性才真正担负起当代语言学的询问:语言为了自身的目的,选择、利用、协调了哪些物质性特征?——这才是语言学研究中的真正意义上的符号学准则。  相似文献   
92.
本文从人格魅力激励、满足需要激励、目标管理激励、参与管理激励、授权激励、表扬和批评激励、情感激励、工作内容激励、组织文化和人际氛围激励等方面全面阐述了行政机关实施非物质性激励的内容 ,分析了上述激励措施在调动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积极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
作为莫言小说中的标志性地域词汇,"高密东北乡"可以说是莫言小说得以展开的"原初场景"。但是,这一场景很明显不完全重合于作为地理实体的"山东省高密县东北",她更是一个真实的与想象的,从而不断跨越自身的"第三空间"。这一空间真正意义上的"创世纪"是莫言早年的短篇小说《秋水》。在该小说里,莫言通过"高密东北乡"这一"第三空间"传奇性地展现了生活空间的复杂性和越界性,同时也把对该空间的建构扎根在了空间的物质性和身体的怪诞性叙事的基础之上。三者之间构成了辩证的"三元"共生关系,在文本层次上体现为互相建构和解构的复杂意指空间,并最终形成了所谓"奇幻现实主义"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94.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之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妇女群体不断扩大,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同时农村留守妇女问题随之日渐突出,面临着劳动强度高、精神压力大以及婚姻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其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普遍联系的系统思维"原理和"矛盾"观点,分析留守妇女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5.
目前在我国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群体的关注,但实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仍处于肇始阶段。针对这一状况,以西藏林芝地区的“藏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尼洋阁的项目实施过程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技术层面和学理上的讨论。  相似文献   
96.
当今数字媒介技术下沉为社会的操作系统,数字账号也成为人们维系数字化生存的基础设施。数字账号是一种由数据关系组成的数码物,也是承载人们数字关系的枢纽与中介,并由此开启了人们数字化生活的周围世界与存在姿态。但数字账号在维系人们的数字存在的同时,也带来了个体存在的外化与非个体化。进而,作为物质性装置的数字账号,构序了一场数字生命政治,账号化意味着数字生命政治的入序,去账号化则意味着数字生命权力的决断与治安处罚,两者共同规制着数字生命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97.
一直以来,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视域中的人是区别于抽象人的"现实的个人",也有不少学者对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进行了意义层面的丰富言说,并指出"现实的个人"理论是马克思真正的理论起点。在此基础上,主要围绕现实个人的物质性存在、实践性存在、社会性存在以及历史性存在来论述人的存在的现实性。从中不难看出,马克思语境中人的现实性存在指的就是以社会为依托,实践为目的并从事物质生产活动进而创造历史的人。  相似文献   
98.
金银润 《船山学刊》2009,(2):100-103
孟子的“浩然之气”是历来争论颇多的论题。而争论的重点之一就是此气到底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历来有很多学者分别认为其是物质性的或精神性的。但孟子的“浩然之气”似乎不能仅从物质或精神的某一方面来认识孟子的“浩然之气”,如果从物质与精神共生的角度来理解,可能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9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思维方式与行为活动的整合体,其本质是非物质性的活态文化.并依附于人的存在而存在。通过高度人合性的过程,使得文化内蕴与文化表现形式有机融合并向外表达,共同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属性,并反映特定群体的文化生活特征与思维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衍生的物质产物和作品只是文化表现形式的载体,应区别于文化遗产本身。  相似文献   
100.
《阅读与作文》2014,(10):14-15
近来,越来越多的影视或小说中都涉及到穿越“时空隧道”的题材。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解之谜。这只是人类的幻想,抑或是真的存在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