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
长期以来,关于犍陀罗艺术的起源问题,学者们围绕希腊起源说罗马起源说本土起源说伊朗起源说和塞人起源说等观点争执不下。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即贵霜帝国时期的多元文化并存与融合才是犍陀罗艺术起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文化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贵霜人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成果并加以融合,虽然其目的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但客观上却为佛教艺术吸收希腊化文化以及琐罗亚斯德教和贵霜本族传统等因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也是上述各种关于犍陀罗艺术起源的观点得以存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32.
何志国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59-65
摇钱树佛像的项光、施无畏印、结跏趺坐等特征,具有明显的印度佛像特点,并且杂糅了印度早期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风格。树与佛相结合,既表现了佛陀一生经历的重大事件,又反映了早期佛教艺术象征性和具象性的结合,它是佛陀形象出现之前的象征物,发展到独立造作佛形象之时,中间的过渡产物。摇钱树佛像的性质与西王母神灵相似,可称为"佛神模式"。河南孟津出土"老子浮屠镜"为唐代仿制,摇钱树佛像与太上老君或老子像没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3.
姚宏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0(2):77-82
道武帝拓跋Gui在代国被前秦击灭至其登上王位建立北魏政权期间的经历,《魏书》与《晋书载记》及南朝史籍的记载全然不同。本文以为道武帝在亡国后并未离开过代北,所谓被虏至长安、流放蜀地、再返长安、经中山转回代北的经历并不可信。在没有确切史料依据的情况下,《魏书》的记载难以被否定。 相似文献
34.
于阗木雕是西域重要的民间艺术样式,尼雅遗址中所发现的木雕具有三重不同的图像志来源。这三重图像志分别与塞人文化、犍陀罗佛教造像、大月氏人的游牧文化相关,这也是贵霜文化的混合型艺术特征在于阗木雕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5.
燃灯佛授记造像,是佛教艺术中有特色的形象,在世界各地都有遗存。近年在库车也有发现,其形式有壁画和雕塑两种。本文对龟兹地区燃灯佛授记造像从佛经依据、艺术来源、题材内容、造像分布、类型区分、年代划分及所反映的佛教派属等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6.
炳灵寺西秦时期立佛造像的共同特征是从贴体的薄衣内显现出人体解剖结构。炳灵寺第169窟第7龛残存立佛造像的基本风格承袭了秣菟罗系笈多时期佛立像样式,和其它西秦时期的造像一样,也程度不同的受到早期传入新疆地区的犍陀罗、萨尔那特式及当地的特点后形成的龟兹造像样式的影响。同时,在这种西域混合式造像风格的基础上又融合了本地的社会时尚及塑造者本人的一些审美情趣等因素,形成了以秣菟罗——笈多造像样式为主体,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风格。 相似文献
37.
《魏书》对什翼犍的死期、死地与北魏道武帝建国前踪迹的记载上,其可信性不能不受到怀疑。细究南北朝史籍的相关记载,看似存在矛盾,但能发现巧合之处,而且南朝史籍能够补充北朝史籍缺少的部分内容。据此可推知:拓跋代国灭亡之后到道武帝九年(386年)回独孤部为止,道武帝并没有生活在代国旧地。 相似文献
38.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7(2):166-174
美国的犍陀罗艺术研究始自20世纪中期,第一代学者以来自欧洲的巴赫霍夫和英霍尔特,及本土学者索珀、罗兰为代表,他们的研究以年代学和风格学为中心,英霍尔特强调帕提亚的影响,索珀和罗兰主张罗马因素占主导地位。第二代学者的方法及研究议题更趋多样化,罗森福将钱币作为核心材料,藉此建立学术基础,亨廷顿偏重于图像学方法,丽艾通过风格分析考察犍陀罗和中亚艺术向中国内地的传播。当代学者中,奥斯蒙德力图将钱币学和图像学进行有机结合,他发现的新题材(“观菩提树”)更将犍陀罗的图像学研究及佛经文本来源问题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