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3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2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5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50篇
社会学   43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61.
科举时代,作为进士科第一的状元(武状元不在本文论述范围内),它的录取除了受科举考试成绩制约外,还与科举考试制度息息相关,是随着历代考试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相似文献   
62.
《金色年华》2007,(8):8-10
重庆市今年文科状元黄文帝的归属,引发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一次交锋。究竟是什么引发了这场争夺?对于中国两所顶尖高校,状元的诱惑力为何如此之大?持续一个月的三方博弈终于结束了。7月18日,黄文帝——2007年重庆市高考文科状元,经教育部“特别协调”,被北京大学录取—但是“补录”。此时,这个被同学称为“东方不败”的考生,在与记者通话时,再无获取第一名时的兴奋与激动。北京大学曾是黄文帝寄托理想的地方,获得状元后他曾表示,己将目标锁定北大的元培实验班或光华管理学院。但这位状元在两天后接受了清华大学的游说,转投在重庆没有招生计划的这所名校。但在强大的教育规则前,清华的“特别招生”没有成功。状元等来的是险些无学可上的困境。  相似文献   
63.
陈沛 《中国农村》2007,(6):47-49
作为澳洲维多利亚地区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席,晓宇通过与墨尔本的高中商谈,为中国学生争取了两个全额奖学金的名额。她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澳大利亚的主流社会看到中国的学生是多么优秀。  相似文献   
64.
被视为中华传统复兴重要时代的明王朝,在建国初期的洪武、建文年间确立了积极外向的对外战略.作为文官集团的精英人物,科举状元在他们的殿试策论卷中也对国家对外战略思想作了自己的思考和阐述,为后人研究明朝初期的对外战略思想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65.
郎菁 《唐都学刊》2010,26(3):83-87
根据陕西方志、《登科记考》和近年出版的有关状元研究专著等资料进行比对查考,历代陕西状元计有21人,包括现籍陕西或祖籍陕西的状元,但不含居地在陕的4位李氏宗室子弟。从总数看,陕西状元不比号称状元大省的江浙地区,但在唐代,可考的陕西状元数量是位列前茅的,且陕西状元或政绩卓著,或才华出众,大多史册有载,作为陕西人物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值得进一步挖掘、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66.
厦门中秋博饼习俗并不是由郑成功部属洪旭所发明,而是从明清时期全国多数地区都有的博"状元筹"或"状元签"的科第习俗演化而来。博状元游戏源远流长,其传播经历了从学子文人卜巧求运的雅趣到庶民家庭团圆助兴活动的演变过程。闽南一带以科名月饼取代竹制或骨制、象牙制筹条,并将博戏时节从春节前后移到中秋,使这种别致的科举文化习俗得以存留至今,这是古代科举文化现代遗存的典型事例,有其独特性和特别的价值,不仅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提供了"活化石",而且保存了一种具有鲜明中华特色的娱乐种类,为民众提供了一种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的活动。  相似文献   
67.
“状元”的称呼始于唐朝,从唐朝到清朝的1000多年中,共开科考试745次,有据可查的文状元共录取653人。而其中很是有些与众不同的另类状元。  相似文献   
68.
诗词书画     
《老年人》2012,(2):48-49
  相似文献   
69.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领导人通过接受记者采访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是常用的对外传播方式,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遇到较大困难、对外沟通不畅的时候,借用西方世界和中国都信任的外国记者的笔和镜头传达心声、表明态度、争取话语权,获得了较佳的传播效果.毛泽东与斯诺、邓小平与法拉奇、邓小平与华莱士、江泽民与华莱士四次关键历史时期的四次重要谈话,可以视为中国对外传播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70.
培栋 《当代老年》2010,(6):17-17
林召棠是吴川县(现为吴川市)吴阳镇霞街村人,家境并不富裕,上京会试时,带的盘缠不多,妻子孙氏怕他挨饥受饿,就用糯米掺黏米舂粉,过密筛,搓成粉团,再用棒打成筋状,加白糖,然后用炭火烤成一块块乾糕,让林召棠上京路上吃。林召棠是讲吴川话的,不大懂北方话,只听得几成,所以在太和殿上闹出许多笑话。他参加殿试后,在传胪唱名那天,道光皇帝在太和殿上钦点状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