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72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60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近代波兰犹太人的聚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波兰犹太社区的形成是当时国际和国内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波兰犹太社区与历史上其他犹太社区相比,具有权力配置上的高度自治性;空间分布上的明显地域性;宗教文化上的民族传承性等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32.
"父与子"母题是美国犹太作家重点描写的文学母题之一.索尔·贝娄的著名小说<勿失良辰>中隐含着双重"父与子"关系:一是上帝(艾德勒医生)和基督(汤米)之间的"父与子"关系;二是精神之父(塔莫金医生)与儿子(汤米)之间的"父与子"关系.第一重"父与子"关系实现了贝娄既质疑上帝又不放弃上帝以及希望唤起美国主流社会对美国犹太民族关注的双重社会功能;第二重"父与子"关系围绕勿失良辰这根主线,实现了贝娄渴望犹太伦理回归的社会功能."勿失良辰"不仅是犹太民族的出路,也是全人类的出路.  相似文献   
33.
文化与建筑的呼应:现有模式 在20世纪,内盖夫地区的贝都因人逐渐放弃其历来基于游牧和农业的乡村生活方式,向以色列的城市生活方式转变。本文展示了建筑和住宅使用模式如何反映从帐篷向规划定居点的转变。  相似文献   
34.
智慧是一切哲学与宗教传统的中心,本文是对早期儒家和犹太-基督教传统中的智慧观比较研究的一种思考,通过分析两种传统中智慧观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来把握智慧的本质和价值,力图从比较的框架来审视智慧的哲学含义、伦理蕴涵和宗教层面,进而理解早期儒家和犹太—基督教传统中智慧观在文化、政治和哲学上的分歧之处。  相似文献   
35.
1881年以来,由于俄国恶劣的政治、经济环境和不断的反犹浪潮,促使犹太人的生活日益陷入困境,而美国社会所提供的机会、平等和自由吸引大批东欧犹太人移民美国。在与美国主体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以犹太教为核心的犹太文化与以基督教为主的美国主体文化之间不断冲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国犹太文化,塑造出了兼顾犹太文化传统和美国现代文化的双重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36.
研究Zion、Jew、Judas、Judah、Semite、Israel,以及Zionism、Semitism、Jewism、Hebra ism、Judaism等,旨在更好地解读、理解、翻译这些与"犹太"、"以色列"、"希伯莱"、"犹大"、"闪族"等相关的敏感词语。  相似文献   
37.
美国犹太文学延续了犹太教的宗教文化精神,因而犹太性是其文学创作的思考核心。然而,作为一个没有家园的民族,美国犹太作家在美国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尤其是受文学全球化因素的影响,将其文学创作的主旨在宗教、社会和政治层面上逐渐由展示犹太民族的犹太性向反映整个人类的普世性转化,进而形成了美国犹太文学创作中的多维思考。基于上述原因,美国犹太文学中出现了三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和一大批世界级的文学大师,为美国文学、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8.
马拉默德一直很关注美国犹太人与黑人的种族关系,在其三部作品中都涉及到了这个问题,在马拉默德看来,美国犹太人与黑人的关系一直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并不能够简单地以“结盟”或“分裂”这样的字眼来概括。由于历史和种族的原因,这两个民族产生过种种误会和隔阂,只有用爱与怜悯、理解与宽恕的方式去面对矛盾和分歧,才能使他们真正和睦相处。他的这一种族观,正是源于他一贯坚持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9.
伯纳德·马拉默德在其代表作《基辅怨》中把主人公雅柯夫的受难与整个犹太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并以犹太民族的受难来反映整个世界的命运,从而深刻地体现了其"人人都是犹太人"的创作思想。本文拟对作者创作思想的形成,主人公雅柯夫的精神转变过程,以及文本中的几位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探究马拉默德"人人都是犹太人"这一创作思想的内涵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0.
罗斯小说《解放了的朱克曼》中人物之间存在独特的隐喻关系。小说中,演艺界女明星希萨拉和曾经参加电视节目问答秀的犹太人阿尔文都与朱克曼之间存在着互为隐射的对应关系,是朱克曼的文化影子和生存映射:希萨拉是纳森作为文化名人的“自我”隐喻,而阿尔文则是纳森犹太自我的隐喻。就此角度而言,整个文本就是一出“与影共舞”的隐喻游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