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7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76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岩画与原始巫术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岩画,它是原始宗教的产物,它反映着原始巫文化的特征和概貌。因此,对岩画的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析宗教的起源,而且还有助于揭示原始人类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从而对古代文化形成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2.
西夏岩画及西夏文题记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批珍贵的西夏时期的手迹和文物资料,借助于古今所编纂的西夏文辞书和历史、民族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西夏人活动范围以及在宗教、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93.
杨超 《学术界》2012,(8):116-125,287,288
本文基于石华龙先生批判阿纳蒂教授岩画的“艺术”是“早期智人艺术自觉”和“为艺术而艺术”的产物,并得出“史前岩画并非原始的绘画艺术,它只是生活在史前时期远古人类图式交流的一种文本遗存”,笔者以此为出发点,根据石先生引用的材料、对阿纳蒂的认识和史前“艺术”的理解三个方面给予了论述,认为石华龙先生的有些推论是武断的,并就岩画的“艺术”向石先生求教.  相似文献   
94.
关于岩画的研究,每位研究者都不免受限于其所处时代及当时流行的学术观念,只能看到其力所能及之处。本文追述了西南及青藏高原岩画研究中各种不同的研究焦点和方法,进而探讨了西部岩画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5.
从分布体系而言,中国岩画可分为北方岩画、西南岩画和东南岩画。各个区域内的岩画分布有着明显的共性,而每个区域的岩画又以其所具有的自身特色区别于其他区域。  相似文献   
96.
历史上,文明转型所导致的文化嬗变与断裂,经常酿就出困扰人类的千古之谜.中华龙文化历史探讨的深入,也搁浅在了这样一个纷乱的迷阵中.20世纪40年代,闻一多先生在他著名的《伏羲考》一文中关于龙图腾的结论至今不可撼动:“大概图腾未合并之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  相似文献   
97.
在印度达拉奇-查丹(Daraki-Chattan)岩洞中发现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凹穴岩画,这些凹穴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基于印度和澳大利亚合作的"早期印度岩画工程(EIP)"项目,通过对达拉奇-查丹附近岩面进行凹穴复刻制作了达拉奇-查丹中出现的各类凹穴,旨在探求古人制作凹穴的方法、过程及其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98.
从天文考古学、文字学等多维视角看,具茨山岩画作为一种独特的符号体系,不仅蕴含着古代天文历法的丰富内涵,而且还承载着汉字起源的深邃历史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中原具茨山的"岩画图法"上承远古结绳之法,下启后世汉字六书,是中国文字起源于本土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99.
目前学界有关连云港将军崖岩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考古学、民俗学、宗教学、艺术学等领域,对于岩画中的农业方面的研究虽有表述,但大多是零星的、不成系统。本文以现有的将军崖岩画考古资料为切入点,并与文献资料进行互证考察,从农神崇拜、农时天象、农业生产、畜牧生产等四个方面对连云港岩画中所反映的农业文化作综合解读与考证,考察远古时期连云港地区原始农业生产生活发展状况,探究原始宗教与原始农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史前人类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人与人和人与自然间的种种关系。  相似文献   
100.
王渭清 《殷都学刊》2010,31(2):141-144
从中国现有的文献资料及考古发现来看,史前时期,人体雕像以女性居多,而且这些女体雕像大多被高高地供奉于神圣的殿堂,享受无限的敬仰与膜拜。其所共同呈现出的体态特征是原始祭祀文化的反映。雕像集巫、性、美于一身,形象逼真地展现出了原始初民对女性美的最初感知,这一状况在岩画中亦得到反映,不唯如此,岩画还朦胧地透露出原始初民对女性审美的悄然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