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9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56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35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61篇
教育普及   1篇
理论方法论   95篇
综合类   674篇
社会学   7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在19世纪后半叶经历了一次"右转弯",即从"左翼"民族主义向"右翼"民族主义过渡。事实上,这种过渡不在于"左翼"民族主义的急流勇退和"右翼"民族主义的狂飙突进,而在于"左"、"右"两翼先后垄断民族主义话语。在这一蜕变过程中,"左"、"右"两翼都保留了各自的民族主义传统,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实现了"神圣联合"。  相似文献   
42.
历史已经证明,作为一种强大的思想和运动,民族主义具有神话般的建构和解构能力它不仅可以创建一个新的民族国家,而且还能冲破国家主权的控制,导致民族国家的解体或融合。朝鲜半岛民族主义之强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半个多世纪以来,朝鲜半岛南、北两国都宣称致力于朝鲜民族统一,但至今未果。本文力图通过探究朝鲜半岛民族主义所具有的三大特性——反抗性、分裂性和精英主义——来揭示朝鲜半岛民族主义在朝鲜民族分裂和统一进程中的矛盾角色。  相似文献   
43.
网络大众民族主义指的是以大众文化的形态出现在网络上的民族主义。其表现方式有帖子、Q 群消息、博客与微博、网络游戏、网络新闻、黑客等等。其特征是:更为可见的大众性、更为多元的互动性、多样化的表达形式和狂欢式的话语风格、即时的反应与巨大的影响。网络大众民族主义惊人的号召力、多样化的形式和强大的现实影响力,越来越引起研究者和决策者的重视。在未来,它仍将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论题。  相似文献   
44.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全球化和民族国家发展之间的张力是中国民族主义话语体系变迁的主要动力,一方面中国要融入世界,应对来自国际社会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国也要关注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国内的社会、民族矛盾,这种双重压力促使中国民族主义的话语体系和研究范式发生了转变,即从民族主义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民族主义的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部分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关切和中国在全球化治理中对自身的定位和国际担当。实践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文明观、国际秩序观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对原有的民族主义话语体系和研究范式的超越和重构,成功回应了全球化和民族国家发展之间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45.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民族主义息息相关.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主义激发而成为国家的变革目标,毛泽东时代的现代化也是民族主义促迫下的产物.这与西方以资本推动的现代化的不同路径,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解释新中国现代化中的非理性和反理性因素.而正确认识国际环境以及中国在这一体系中的位置,理性地处理民族情感,是中国现代化始终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6.
国际安全困境存在多元结构性维度:非均势化、宗教主义和民族主义极端化、恐怖主义化。国际社会必须标本兼治,才能捍卫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47.
权威典范知识造成人们生存其间的社会现实﹐而社会现实如一稳定建筑物﹐人们安居其间难以突破此知识造成的思想牢笼。笔者指出,边缘文本可以作为突破此认知障碍的窗口。以写成于1929年﹐因被认为无学术价值而长期未能出版的一本《川康民俗调查报告》为例﹐说明什么是边缘文本﹐以及阐释它为何可作为反思性研究的重要切入点﹐让我们得以突破权威典范知识的束缚﹐对自己一向熟悉的知识体系与现实世界有崭新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48.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离散族群与祖籍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他们对祖籍国怀有强烈的政治认同并发起或参与指向祖籍国的远距离跨国政治活动,成为当今全球政治的一个重要现象,被学术界称为“远距离民族主义”。作者认为促使远距离民族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几个:一是离散族群对祖籍国或传统居住地的归属感,二是政治流亡者的动员,三是双重公民身份或双重国籍的存在,四是现代交通、通讯为远距离跨国交流带来的便利。第一个因素至关重要也必不可少,但并非完全具备这四个因素才能产生远距离民族主义。许多国家在舆论、组织机构和法律政策上对离散族群参与祖籍国的外交和政治事务给予了程度不同的支持,甚至成为远距离民族主义的主导者。作者认为,远距离民族主义曾在历史上推动了反殖民斗争最终使许多国家获得了独立,有时也为改善居住国与祖籍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些是应该肯定的。然而,它给离散族群的居住国和祖籍国的民族国家建设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49.
李光洙被称为"打开韩国近代文学之路"的作家,他在韩国文坛的影响力非常之大。作为近代开化思想的启蒙主义者,谈及李光洙便会想起关于"情"的主题,李光洙文学的出发点和核心皆是"情",但后期他从对"情"的呼吁转变为对理想的"情"的追求,脱离了民族危亡和现实生活的本质。  相似文献   
50.
民族"历史"一旦承载太多的现实政治砝码,思想的民族史注定重新划分与书写。梁启超的思想转变与晚清以降中国民族主义思想流变具有内在学理一致性,二者都围绕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民族文化认同问题递嬗了如下轨迹:从狭隘的"普遍主义"的民族主义转向以西方现代性为依托的政治民族主义,再转向现代性反思基础上的文化民族主义。必须承认,梁启超的思想转变是西学与东学、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等多重交互的必然结果,如今以梁启超为切点考察晚清以降中国民族主义思想演进,不仅在学理上契合着国际学界近年来"文明转向"——通过厘定"轴心文明"和"现代性"的关系来澄明"多样现代性"之进路,而且在历史和现实上契合着中华民族"现代"追寻的思想节点和"国家"形象塑造的"民族"语法。新时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与民族文化认同,必须以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建构为前提,以文明国家擘画为着力点,充分借助"自塑"与"他塑"双重力量,确保"外形"与"内神"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