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9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56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35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61篇
教育普及   1篇
理论方法论   95篇
综合类   674篇
社会学   7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闻一多民族主义的生成,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哺育,来自对人文精神的价值选择,也和西方民族歧视造成心理上屈辱与激愤,以及由浪漫主义引发的民族主义情绪有内在关联.其文化民族主义具体表现为:警惕、反抗西方殖民文化,以诗勾勒出“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蓝图,并强化有文化民族主义内涵的图腾、符号、意象,以诗作凝聚民族奋起的伟力.闻一多文化民族主义有其特色,它是弹性的、兼容的文化民族主义,是与新人文主义交融的文化民族主义,是与家族主义相抗衡的新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62.
面对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和社会现代化的理性诉求,梁启超从思想文化和精神层面思考民族解放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辩证扬弃传统思想资源和借鉴吸收泰西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民族主义的历史命题.梁启超毕生致力于思想启蒙和民族解放,成为20世纪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首倡者,也为今人从历史与逻辑统一上认识民族解放和社会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3.
民族"历史"一旦承载太多的现实政治砝码,思想的民族史注定重新划分与书写。梁启超的思想转变与晚清以降中国民族主义思想流变具有内在学理一致性,二者都围绕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民族文化认同问题递嬗了如下轨迹:从狭隘的"普遍主义"的民族主义转向以西方现代性为依托的政治民族主义,再转向现代性反思基础上的文化民族主义。必须承认,梁启超的思想转变是西学与东学、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等多重交互的必然结果,如今以梁启超为切点考察晚清以降中国民族主义思想演进,不仅在学理上契合着国际学界近年来"文明转向"——通过厘定"轴心文明"和"现代性"的关系来澄明"多样现代性"之进路,而且在历史和现实上契合着中华民族"现代"追寻的思想节点和"国家"形象塑造的"民族"语法。新时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与民族文化认同,必须以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建构为前提,以文明国家擘画为着力点,充分借助"自塑"与"他塑"双重力量,确保"外形"与"内神"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64.
"民族主义"成为史学界讨论的热点,其渊源可追溯至晚清立宪派与革命派关于改革不同路向的争议,故"民族主义"研究长期受到"同化论""汉化论"等思维模式的影响,比较强调其历史起源同一性与连续性的特点。随着人类学与概念史研究方法的引入,学界对"民族""国族""族群""种族"概念的区别有了更加严格的界定,从而把"民族主义"的产生看作古代与近现代交织互动的产物,而后现代、后殖民理论的介入,则更强调"民族主义"是现代社会有意建构的结果。"民族主义"研究的三种取向各有利弊,"同化论"过度突出汉民族文化创造具有压倒性的典范意义,从而有意无意地压抑了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独特性的阐释;"根基论"则过多关注文化传承的延续意义,而较少顾及文化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可能发生的复杂变异;"建构论"则只关心文化传统在近代被塑造的过程,而完全忽略了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延续性涵义。  相似文献   
65.
66.
何小勇 《兰州学刊》2009,(10):36-38
风险社会理论的解释力和影响力得益于它本身蕴涵的方法论转变。当代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风险和新社会运动以及现代性批判是风险社会理论兴起的社会情境和理论语境。风险社会的描述性和规范性双重内涵及其全球化与个体化的双重维度蕴含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从民族主义向世界主义转变的倡议和诉求。  相似文献   
67.
"启蒙"与"革命",作为现代中国历史演进中两种相互关联而对立的概念,是在1980年代新启蒙话语中得到强化的."启蒙",就是"去掉蒙昧,教人明白"[1],其价值论是欧洲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的人文指标,如理性、人道主义、个人主义等;其目的论,援引五四的概念,就是"立人".而"革命",举凡20世纪中国的若干革命,无论民主革命、20年代国民革命、40年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或是50至70年代社会主义革命,其手段主要是暴力,而其目的,无一不是建立主权独立、强大而堪与世界列强抗衡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68.
1984年,福柯在检讨西方知识界对启蒙的检讨和反思时指出,只有拒绝对"启蒙"的"敲诈",现代哲学才能真正面对启蒙提出的问题,推进我们反思自身与现在的关系.福柯这里所说的对"启蒙"的"敲诈",指的是那种设法确定"启蒙"中可能有的好的或者坏的因素之后,把这些有限的历史片段当作根据,强迫我们必须在反对,或者接受启蒙之间做出选择的行为[1].  相似文献   
69.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反法西斯战争新闻与文化传播的中心。研究重庆抗战新闻与文化传播的历史流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描述和阐释这段峥嵘而特殊的历史。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这段历史的内容广泛涉及到抗战时期重庆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等诸多领域,与中国现代思想史,特别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运动的关系尤其密切。  相似文献   
70.
张宝梅 《理论界》2009,(5):29-31
通过"社会契约"的学说,卢梭提出了全新的国家组织原则--人民主权论.他特别强调人民主权,认为这主权是不可转让和不可分割的,并认为只有当臣民成为公民,成为国家主权的成员时,民族共同体才会存在.通过人民主权,卢梭构建起了一个新型的民族国家,卢梭的民族主义思想是富有建设性的,它对以后的历史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