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9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56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35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61篇
教育普及   1篇
理论方法论   95篇
综合类   674篇
社会学   7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18世纪不列颠民族认同由文化认同、宗教认同、政治认同、地域认同四方面构成。在文化认同上,不列颠人思索探寻与新政治实体相匹配的不列颠认同,其对基于"普世价值"之上的"自由"的诉求建构了集体身份认同;在宗教认同上,新教信仰在造就不列颠民族认同思想基础的同时却又让位于贸易的发展;在政治认同上,不列颠人对帝国的感情和归属感消融于其文化、宗教认同之中,以本土化和民族化爱国主义表现出来;在地域认同上,贸易帝国为地域帝国提供了原动力,广袤无垠的帝国本身也建构了广泛的认同。由此对现在仍然困扰世界的民族主义问题带来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92.
受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和华夏中心主义双重影响而产生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塑造中国近代历史格局的过程中作用巨大,同时推动近代中国国家意识建构。本文以为,近代中国国家意识产生的外推力,以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传入和列强的殖民侵略作为表现形式。作为内动力,体现为开明士绅和知识精英的宣传,及全体国民救亡图存集体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93.
闻一多民族主义的生成,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哺育,来自对人文精神的价值选择,也和西方民族歧视造成心理上屈辱与激愤,以及由浪漫主义引发的民族主义情绪有内在关联.其文化民族主义具体表现为:警惕、反抗西方殖民文化,以诗勾勒出“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蓝图,并强化有文化民族主义内涵的图腾、符号、意象,以诗作凝聚民族奋起的伟力.闻一多文化民族主义有其特色,它是弹性的、兼容的文化民族主义,是与新人文主义交融的文化民族主义,是与家族主义相抗衡的新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94.
面对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和社会现代化的理性诉求,梁启超从思想文化和精神层面思考民族解放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辩证扬弃传统思想资源和借鉴吸收泰西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民族主义的历史命题.梁启超毕生致力于思想启蒙和民族解放,成为20世纪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首倡者,也为今人从历史与逻辑统一上认识民族解放和社会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5.
费希特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的,人的自由是至高无上、不可转让的权利.因此他公开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的统治,反复强调自由、民主和人权,要求人们具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理想.面对着外敌的入侵,费希特公开对德意志民族作演讲,在他看来,德意志要实现民族独立,德意志民族必须要把争取民族独立与人的自由结合在一起.因为只有在实现民族独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民的自由.同时,他希望依靠教育和道德复兴来为德意志爱国主义和德意志民族主义开辟道路,他认为教育是培养民族意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公开演讲,费希特试图唤醒德意志人民的民族意识,号召德意志人民团结一致反抗拿破仑的入侵,恢复国家的独立.另一方面,在费希特的民族国家观念里,他认为,国家是具有武装权力,并且国家的权力最终是为民族而服务的.费希特不仅是一个在理论上阐述民族主义的思想家,而且也亲自投身到这场民族解放斗争之中.  相似文献   
96.
本文从分析国内某些学者提出的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等观点切人,指出这种观点不是原创,而是美国学者杜赞奇提出的民族问题"复线历史"的翻版;从晚清两种民族主义思潮的考察分析展开,指出晚清维新派、立宪派民族观的内核并非所谓"文化主义",实质是穿着文化外衣的政治化的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将清王朝从"帝国"转化为"现代民族国家";指出"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国族-族群"论、"民族问题去政治化"论等不适应中国.  相似文献   
97.
民族主义和现代国家并没有因为全球化而过时.现代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而民族主义还是族群与国家寻求庇护和构筑认同的主要方式.在全球化影响下,民族主义主要以新的形式即少数族裔民族主义表现出来,它对现代国家建设的破坏作用要大于建构性作用.日本作为最纯粹的民族国家类型在战后也出现了民族和外来移民等多元化问题.阿依努人的自治运动和冲绳人的独立诉求以及朝鲜等外来移民争取平等社会权利的运动表明,新民族主义时日本的国家建设已经形成挑战.  相似文献   
98.
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以塞勒斯·皮克(Cyrus H.Peake)、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费正清等人的研究为代表,美国学界开始正式出现中国民族主义问题研究的论著。虽然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有限,  相似文献   
99.
王船山对"民族"概念的模糊界定表明他对民族本质的认识有了近似现代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度;船山将传教士呼之为"夷",这种对外国人的轻视、排斥态度,无疑会对其之于西方政治学的态度产生负面影响;船山还具体论述了物质生活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民族及其特性形成的影响,这是对于传统思想的突破,也是其民族思想具有近代性因素的一个重要反映。  相似文献   
100.
冷战后时代族群冲突复振现象引起学术界关注,理论解释众多。两极霸权结束以后留下的政治真空,为历史的民族主义解读重开窗口。跨境族群问题可能引发民族统一主义意识形态国家与反民族统一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之间的冲突,并对一国族群关系和国家统一带来严重影响。在一个动荡和脆弱的多元社会,每个群体都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并对未来产生集体恐惧,从而潜伏着暴力冲突。不安全和社会对立所引发的恐惧,为族群精英进行族群内部操控提供了基础。后冷战时期族群冲突的复振也对当下国际准则框架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