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62篇 |
免费 | 155篇 |
国内免费 | 4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1篇 |
民族学 | 77篇 |
人才学 | 35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1625篇 |
理论方法论 | 260篇 |
综合类 | 3713篇 |
社会学 | 198篇 |
统计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112篇 |
2022年 | 84篇 |
2021年 | 145篇 |
2020年 | 132篇 |
2019年 | 104篇 |
2018年 | 60篇 |
2017年 | 87篇 |
2016年 | 102篇 |
2015年 | 186篇 |
2014年 | 327篇 |
2013年 | 287篇 |
2012年 | 337篇 |
2011年 | 375篇 |
2010年 | 401篇 |
2009年 | 401篇 |
2008年 | 420篇 |
2007年 | 358篇 |
2006年 | 350篇 |
2005年 | 304篇 |
2004年 | 241篇 |
2003年 | 234篇 |
2002年 | 210篇 |
2001年 | 191篇 |
2000年 | 163篇 |
1999年 | 81篇 |
1998年 | 55篇 |
1997年 | 52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31.
32.
许智银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2):46-49
唐代送别诗中的意象组合极具特色,诗人巧妙利用送别时的地点、行人所往之地以及沿途的文化特色形成的空间地点意象组合,造成了峰断云连、辞断意属的审美意境;借用明显的时令节侯、景物气象等特点组合的意象,则增添了送别诗意象的斑斓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33.
作为清代治边名臣的松筠,他的咏藏诗可以说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独特的风格。作品对其治边经历和藏区历史、风情文化进行了真实的描述,成为可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作为政治家的松筠所进行的诗歌创作,也表达了他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治边思想。在这种治边思想的指引下,他在西藏的治边事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西藏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安定繁荣的局面,这正是民族文化交流之花所结出的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34.
朝鲜族诗人南永前由早年的浪漫抒情诗写作过渡到选择朝鲜族图腾作为诗歌创作的新的表现对象与情感载体,已有20年。不少评论家都认为南永前此前的诗歌创作虽然也有自己的特点,但毕竟没有与同时代的乡土诗拉开距离,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创作的图腾诗才是他“最重要的作品”。罗兰·巴特曾在《S/Z》中将一切文本分为两种,即可读的文本与可写的文本。南永前的图腾诗歌无疑是一种“可写的文本”,因为它们满足了评论家们关于民族史诗再创作与文化史诗写作的集体想象。诗人花了20年的时间来研究朝鲜族的图腾文化,并进行了相关的田野调查,终… 相似文献
35.
元代萨都刺《雁门集》中保存有数十首涉道诗,是萨都刺寻访江南道教的历史记录。萨都刺作为东来的回回人,注意了解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他足迹遍及江南道教名山宫观,与道门人士结为方外之友,这反映出在多元一体的中国社会中,不同民族宗教间的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36.
以“诗史”论杜诗,肇自晚唐孟启《本事诗》。《本事诗》取法于《左传》阐释传统和《诗经》大小序体例,强调“推见至隐”,具有寓主观褒贬于客观史事的倾向。考求孟启本义,“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并非对“诗史”创作时间、地点的严格限制,而是对杜甫生平的记叙。从结构上来看,《本事诗》的叙述并非“崇李抑杜”,反而以杜甫对李白生平的记叙,强调杜诗的纪实性。作为孟氏“诗史”说重要内涵的“推见至隐”,指杜诗效仿《春秋》书法,褒贬美恶,尊王攘夷。杜诗“诗史”概念与《春秋》有着紧密联系,绍续薪传自乃祖杜预,并影响了宋代“诗史”概念的建构。“推见至隐”是“诗史”说兼备抒情与叙事传统的一重视角。 相似文献
37.
38.
吴嘉璐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23,(1):97-105
同样经历贬谪、从挫折中寻求超脱之道、追求素朴闲适的生活,苏轼将白居易视作自己的精神导师之一。白、苏二人都爱茶,苏之咏茶诗继承了白诗的表现内容及艺术特色。苏接受白将茶与酒并言比较的写法,认为茶是闲适生活的象征,并改造白种植松树及其他植物的诗作为种茶诗,表现自己的政治追求。相较白诗,苏之咏茶诗丰富了茶作为文学意象的艺术内涵:突出咏茶诗的动态性,用更细致的语言绘茶,将茶与诗人自我的关系紧密化。 相似文献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