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6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 毫秒
21.
李宪乔是高密诗派代表人物,选辑清初诗坛四大家诗辑成<偶论四名家诗>,以辨明诗道.宪乔认为,渔洋诗"清远为尚",神韵为宗,诗学王、韦,能得唐人诗意.肯定其"怨逸伤远"的才情韵致,"典远谐则"的自然本色.同时指出,渔洋诗追求清淡雅洁,有时情景志兴落不到实处.认为渔洋诗长于"明靓轻圆",与杜甫郁勃沉着的风格相反,所以其学韩学杜诸作,虽极为排宕以取古拙,终不能排奡.  相似文献   
22.
清远冲淡是神韵说的美学要求。清远就是清淡幽远的意境,就是清幽绝俗的艺术形象。冲淡就是淡雅、恬淡的意境和澹泊自处的生活态度。王士礻真标举清远冲淡,在创作上是以陶渊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人的作品为依归的。清远冲淡的诗风是王士礻真等清初士人复杂心理的体现。  相似文献   
23.
文娱生活     
《老友》2014,(4)
正实战残局1.炮四平一将5平62.炮一进三将6进13.炮一退二炮5进34.炮一平三炮5平85.炮二进一炮8退46.炮二退一将6退17.炮三平六(红胜)文王士建诗谜一束七仙女爱上董永淡然看四季探头迎春脸面尽失销声匿迹一人自驾游此生不为草莽(打古诗句各一答案在本期找)幽默三则保姆待遇3位年轻妈妈在一起谈论自家保姆的待遇。甲:"我家保姆是从家政公司雇来的,给了高薪。"乙:"我家保姆是从农村来的,平时给些衣物,逢年过节给她三瓜两枣就可以了。反正是孩子的亲姑姑。"丙:"我家保姆是从乡下老家来的,我分文不给。"甲、乙惊问其故。  相似文献   
24.
文学家的典范意识与文学实践密不可分,“典范的视距”影响具体的创作过程。清初王士禛的《蜀道集》与《蜀道驿程记》采用诗、记文体并行创作的方式,具有强烈的典范意识:接续远典范的意图与树立新典范的渴望。从纵向来看,王士禛基于“为我所用”的征引策略,通过“行记作者”“诗人”“诗论者”的三重身份来重构作品与远典范的关系,凸显创作能动性并消解了远典范的部分压力。从横向来看,王士禛的诗歌和行记注重时代特征,合力表现清初蜀地的社会风貌和“世变”之感,两种文体功能互补与主题一致的联动构成了有机的文学整体。王士禛对表达方式和内容的自觉追求塑造了近视距的新典范,深刻影响到清初诗、记二体并行创作的风气。  相似文献   
25.
王士禛曾以擅词著称。其词抒写心音,情兼哀艳,萦怀故 国之思,歌咏男女艳情,后者更是对“词为艳科”的复归,成为有别于诗的显著特色。艺术 上,小令、中调、长调,或婉约,或豪放,不拘一格,既破除二者壁垒和对立,又融合二种 风格和艺术精神,为清词昭示一条改造传统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6.
清顺康之交的广陵,活跃着一批词人,以王士为中心,此倡彼和,是清词复兴的一个重要体现。这批词人的作品,大部分保留下来了,但有些重要人物的词作,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刊刻,造成流失。曾被王士称为“白岳黄山两逸民”的孙默与程邃,就是如此。孙默,字无言,又字桴庵,号黄岳山人,安徽休宁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卒于康熙十七年(1678),明亡后流寓维扬。孙默对清初广陵词坛颇具影响,曾以一己之力,搜集刊刻《国朝名家诗余》,堪称清代第一部大型当代词总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集评价甚高,云:“一时倚声佳制,实略备于此存之,可以见…  相似文献   
27.
清代王士稹的"神韵说"在朝鲜,特别是在18世纪后期的北学派文人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但北学派文人之于王士稹的神韵说绝非消极地接受,而是对其进行了"主体间性"式的阐释与批评.这生动地凸显了中朝文人在文学理念上的亲密互动.  相似文献   
28.
王士禛主动接近遗民的准确时间是在顺治十五年后,多交遗民具体是在康熙元年以后,他与遗民交游既非毫无个人原则,亦非没有观念冲突 康熙四年任职京师后,王士禛主动结交遗民的态度不复存在,并对遗民生存方式和文学取向提出诸多批评.尤其是康熙帝的眷顾,构成他与遗民交游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分水岭 王士禛的神韵诗正是建立在对遗民诗的清理和反驳之上,并在与遗民诗的对立与交叉之中,逐渐成为诗坛的主流  相似文献   
29.
王士禛<秋柳四首>释义之争构成近三百年来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桩公案,形成十余种"本事"说.怀思故国说,为"明藩故伎"所作说,吊南明福王旧事说,咏明济南王故宫说,"南雁"指南都遗老说,"西乌"指顾炎武说,"枚叔"指钱谦益说,"福藩故伎"指郑妥娘说,是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说法.本文考察辨析<秋柳四首>"本事"说源起和流变,并认为诸种"本事"说,大都属于附会增饰之论,<秋柳四首>咏物写心,原无"本事".  相似文献   
30.
文珍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3):86-87,76
本文对王士稹笔记小说研究加以梳理,归类述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