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3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44篇
管理学   67篇
民族学   82篇
人才学   4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734篇
理论方法论   272篇
综合类   3947篇
社会学   206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97篇
  2014年   342篇
  2013年   300篇
  2012年   362篇
  2011年   394篇
  2010年   425篇
  2009年   426篇
  2008年   445篇
  2007年   385篇
  2006年   370篇
  2005年   324篇
  2004年   259篇
  2003年   248篇
  2002年   234篇
  2001年   224篇
  2000年   169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关于汉乐府古辞《枯鱼过河泣》之诗旨,今人多附会汉代动乱的社会现实,认为它是一首受阶级迫害者的诗,而闻一多、王孝廉等先生却以之为失恋者的悲歌.本文在闻、王之说的启示下,通过对"枯鱼"和"鲂(鮑)"两个比喻客体作为人类文化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普遍文化现象--两性隐语的索解,推断出此诗当为一首弃妇诗.  相似文献   
72.
王安石的《虔州学记》写在其主持“变法”的前夕,通过对《尚书.益稷》篇的或许有意的误读,表达了他对于学术思想、教育和政治之关系的基本主张,体现出士大夫文化的一元化模式。苏轼的《南安军学记》写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用他本人很少采用的考订字义的方法,意在纠正王安石的误读,并批判其思想,同时表述了对于多元化的期待。北宋时代随着“庆历新政”而走向繁荣的“学记”创作,正以发表此种根本性的大议论为特征。就其艺术渊源来说,当与唐代的孔子庙碑有关。  相似文献   
73.
张小丽 《江淮论坛》2007,(1):133-136
昭君出寒是历代诗人乐于吟咏的题材,两宋共有近八十位作家创作了吟咏昭君的诗作一百三十余首。这些诗作寄托了宋代土人各自的人生感慨,从中可解读出他们精忠报国的热忱、怀才不遇的悲愤、对现实政治的控诉及人生无常的叹惋等各种不同的心态。  相似文献   
74.
本文考察海德格尔阐析荷尔德林时的"返乡"和"开端".呈现两个概念在海德格尔文本中的交织,"返乡"的空间性与开端的时间性具有的同构能够帮助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理解"诗"与"思"间的亲密.  相似文献   
75.
王梵志的诗体现出了奥斯卡·王尔德眼中的生活悲剧——毫无美感的,甚至是丑陋、鄙俗的人事。爱情永恒是人类的强烈愿望,人的这个本质力量幻灭在了他的诗中。王梵志用"消长"来解释个人乃至全人类的命运悲剧,相比古希腊人停留于命运表面上的悲感来说又进了一步。租庸调制和府兵制下社会环境之恶劣、王梵志及其他劳苦大众的遭遇之悲惨、压迫剥削与亲情异化之触目惊心,这些悲剧作家和理论家所认为的社会悲剧也都体现在了他的诗中。现实的污秽和矛盾搅乱了他的三观,造成了他精神上的悲剧,以至于极力呐喊"死亡艺术"来唾弃这个世界,来做些微弱的反抗。  相似文献   
76.
正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讲,他将《资治通鉴》这部300多万字的史书读过"一十七遍"。这真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据毛泽东的护士孟锦云回忆,毛泽东的床头总是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次阅读的印迹。  相似文献   
77.
符号学不仅是当前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显学,而且也是当今诗歌研究的重要方法,只是在中国国内,很少有学者做这方面的尝试.但有一个例外:钱钟书先生多次在讨论中国古典诗歌时应用符号学的观念,可惜的是至今这笔宝贵财富没有人加以阐释和发展.介绍罗曼·雅克布森、罗兰·巴尔特、R.P.布拉克墨尔、迈克尔·里法台尔等人的符号学诗歌研究,并将国外的研究与钱钟书的观念作对照,用中国当代诗歌中的例子,说明这些原理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78.
唐代送别诗中的意象组合极具特色,诗人巧妙利用送别时的地点、行人所往之地以及沿途的文化特色形成的空间地点意象组合,造成了峰断云连、辞断意属的审美意境;借用明显的时令节侯、景物气象等特点组合的意象,则增添了送别诗意象的斑斓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79.
作为清代治边名臣的松筠,他的咏藏诗可以说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独特的风格。作品对其治边经历和藏区历史、风情文化进行了真实的描述,成为可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作为政治家的松筠所进行的诗歌创作,也表达了他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治边思想。在这种治边思想的指引下,他在西藏的治边事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西藏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安定繁荣的局面,这正是民族文化交流之花所结出的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80.
朝鲜族诗人南永前由早年的浪漫抒情诗写作过渡到选择朝鲜族图腾作为诗歌创作的新的表现对象与情感载体,已有20年。不少评论家都认为南永前此前的诗歌创作虽然也有自己的特点,但毕竟没有与同时代的乡土诗拉开距离,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创作的图腾诗才是他“最重要的作品”。罗兰·巴特曾在《S/Z》中将一切文本分为两种,即可读的文本与可写的文本。南永前的图腾诗歌无疑是一种“可写的文本”,因为它们满足了评论家们关于民族史诗再创作与文化史诗写作的集体想象。诗人花了20年的时间来研究朝鲜族的图腾文化,并进行了相关的田野调查,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