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4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5篇 |
劳动科学 | 2篇 |
民族学 | 69篇 |
人才学 | 12篇 |
丛书文集 | 185篇 |
理论方法论 | 35篇 |
综合类 | 283篇 |
社会学 | 41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70篇 |
2013年 | 48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51篇 |
2010年 | 41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51篇 |
2007年 | 40篇 |
2006年 | 36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新旧王朝的交替中,投降的明朝封建士大夫被称之为贰臣,是王朝的变节者。他们仕清并非为了苟且偷生,在内心的深处仍有对前朝的眷念。晚年他们参与了王朝的改革,在引导满洲进入高层次的汉族文明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满洲贵族眼里,这些变节者仍是异类,因此在朝廷中备受排挤和打压。然而我们应该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去考虑对他们的评价,在整体上还是应该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92.
公元1067年,是一个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年份。这一年农历正月,36岁的宋英宗病逝,20岁的皇太子赵顼当了皇帝,为宋神宗。这时,北宋王朝已过去108年,算是步入中年,而新皇帝血气方刚,总想做些事情。 相似文献
93.
湮没在历史中的不只是真相,还有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在中国,杨家将的一门忠烈深入人心,而潘仁美则是一个大奸大佞的小人。这个遭人痛恨的潘仁美在历史中真有其人,只是名字中间少了那个仁字,名叫潘美。只不过,这个历史中真实的潘美,却是一位足以被后人敬仰的正面人物。 相似文献
94.
独尊法术的速亡--秦王朝政治文化选择的历史教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济生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1):89-97
从春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绝对皇权和民本主义进行了几个世纪的思想交锋,百家争呜是这种思想交锋的体现.孔子、孟子和吕不韦是民本主义的代表,他们在认可王权的前提下,力主限制之,维护初级的人权;韩非等法家主张把皇权绝对化,扼杀人权与平等意识.两大政治文化主张在秦统一后,因焚书坑儒,致使限制皇权的声音从此消声匿迹,文化生态受到空前破坏.这种极端的文化环境促使了秦王朝迅速灭亡,也从长久的历史上阻碍了人权、平等与民主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95.
96.
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的 4位君王的婚姻都有其不同的特点 :亨利七世是结束内战、寻求和平的婚姻 ;亨利八世是内政外交及个人感情兼而有之的婚姻 ;玛丽女王是为了信仰的婚姻 ;伊丽莎白是终生陪伴王位的婚姻。这些既反映出他们婚姻背后复杂的政治背景 ,也反映出这一时期英国封建国家的政治走向与特征 相似文献
97.
98.
贞元十年,南诏与唐盟誓于洱海边的点苍山,双方关系的恢复由此得到正式确定。点苍山盟誓不仅是南诏与唐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南诏与吐蕃关系史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这一盟誓之后,南诏、唐、吐蕃三方关系出现了历史性的重大转折。分析史籍中的相关材料,对盟誓提出者、南诏最高首领异牟寻是否参加了此次盟誓、崔佐参加盟誓的身份、地点选择在点苍山的原因四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可见,南诏与唐对此次盟誓均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周密的安排。 相似文献
99.
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大增。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其“凿空”之旅进一步密切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的往来,为汉王朝统辖西域打下了坚实基础。公元前60年,汉朝在乌垒城(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并任命郑吉为首任都护,下分设副校尉、丞、司马、侯、千长等,保留原来西域诸国名称,封任原有的首领。 相似文献
100.
作为继拉铁摩尔的作品之后,西方学术界研究中国边疆史的范式性作品,著名人类学家巴菲尔德教授的《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The Perilous Frontier:Nomadic Empires and China)的中译本①,在经历了三年的修修改改之后,终于定稿付梓了.可以说,这三年的翻译过程,也正是自己在学术和生活上困惑——解索—再困惑—再解索的过程的写照.在翻译之初,我曾写过一篇关于此书的介绍性文章,名为《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边疆史》,发表在《读书》2009年第4期上,引起了大家的一些关注,也顺带激发了自己对于边疆问题更大的兴趣.而如今,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巴菲尔德教授的这部名著的译本上面,作为译者的我感到很高兴,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压力,这种压力既有来自学术上的,也有来自语言上和心态上的.因为按照我所秉持的翻译理念,在外国著作的中译本出来之后,评判权就归到了各位读者的手中,译者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被检视的对象.当然,这种来自读者的检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也是学术探讨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