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48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40篇
社会学   37篇
统计学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环渤海经济圈沿海城市海洋经济效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海洋经济效率评价是城市规划海洋资源投入,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依据.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和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分析方法,分别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分析了环渤海经济圈17个沿海城市的海洋经济效率.结果表明:环渤海经济圈沿海城市海洋经济的效率都是不断提高的,技术进步的有效变动是带动海洋经济效率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其次,一些沿海城市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着纯技术无效或者纯规模无效,而另一些沿海城市纯技术与纯规模均无效,最终导致综合运行效率欠佳.文章最后针对评价结果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2.
73.
环渤海区域立法存在法律冲突,严重影响其经济的发展,找出解决这些法律冲突的方法,消除立法冲突所带来的法律障碍,对环渤海地区全方位进一步协调发展极为重要,同时也具有极为紧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4.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是指环渤海区域的各种各样的商品和生产要素能够在一个更广的范围内自由流动,区域在经济上逐步形成分工合理、合作顺畅、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分工合作机制。区域经济发展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75.
电荒,电荒     
电荒——这一发端于工业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地区,并逐渐向全国蔓延的缺电现象,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是,2011年的电荒比以往来得稍早了一些。  相似文献   
76.
4月16日,本刊召开2010年通讯员座谈会。来自天津市各企业单位、医疗机构、劳动保障部门及天津社保系统的50余名通讯员参加了会议。会上,《环渤海瞭望》副主编  相似文献   
77.
李锦华  杨慧 《城市》2013,(6):26-30
城市化是近代工业化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得到了迅猛发展,据2012年12月19日发布的《中国社会蓝皮书》显示,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50%以上,首次超过农业人口。现在我国正以每天消失100个村子的速度,快步进入城市化。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型成长阶段,继工业化、市场化之后,城市化成为  相似文献   
78.
环渤海地区行政协议的法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渤海地区,行政协议已成为实现合作和解决争端最为重要的区域法治协调机制之一。面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要求,尽管在个别行政领域必要的统一也许是合理的,但总体上并不能以统一为基本的模式进行选择,而应当是地方政府间的积极协作;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政府间的协作应当是一种制度化合作,主要是行政协议。  相似文献   
79.
《领导决策信息》2011,(25):18-18
日前,天津、沈阳等八市共同发起成立“环渤海区域中小企业发展联盟”,将通过对区域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技术交流等多元化服务,整合区域资源,提升企业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80.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区域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已经引起世人高度关注。然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必然要融入区域经济大环境之中。因此,既要看到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区域引擎的开发前景,又要明确其与环渤海区域合作的紧密关系,所以应从时代背景上加以认证,从国家战略上加以提升,从区域引擎上加以定位,并且还要从解决现存问题出发做好对策创意,才能使之逐步达到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