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78篇 |
免费 | 177篇 |
国内免费 | 4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05篇 |
劳动科学 | 17篇 |
民族学 | 109篇 |
人才学 | 69篇 |
人口学 | 12篇 |
丛书文集 | 2543篇 |
理论方法论 | 473篇 |
综合类 | 3382篇 |
社会学 | 426篇 |
统计学 | 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136篇 |
2022年 | 120篇 |
2021年 | 149篇 |
2020年 | 162篇 |
2019年 | 132篇 |
2018年 | 72篇 |
2017年 | 102篇 |
2016年 | 152篇 |
2015年 | 221篇 |
2014年 | 493篇 |
2013年 | 398篇 |
2012年 | 476篇 |
2011年 | 556篇 |
2010年 | 539篇 |
2009年 | 559篇 |
2008年 | 620篇 |
2007年 | 517篇 |
2006年 | 467篇 |
2005年 | 411篇 |
2004年 | 354篇 |
2003年 | 250篇 |
2002年 | 201篇 |
2001年 | 186篇 |
2000年 | 130篇 |
1999年 | 74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马立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3):15-19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伴随着20世纪中国社会的思想革命、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和文化革命,承接着具有两千多年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些现代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文化和文学中的古典审美思想和美学诉求并没有得到根本改造,而作为新的审美诉求的现代性质素始终没有得到健康持续的培育,这使得20世纪中国文学呈现出较浓的载道性、外向功利性和正剧色彩三大古典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郑炀和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17(5):54-57
鲁迅的文学是适合现代中国人文化需要的文学,他打破传统的手法和思想,以现代人的思想写出了具有现代性的文学。文章从三方面来论述鲁迅文学的现代性激越而深沉的审美特征;最浓厚而又最具现代色调的悲剧意识;象征印象主义和现实主义相融合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3.
叔本华的悲剧价值观及其现代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叔本华把意志看作悲剧的本体。意志是非理性的、盲目的冲动,意志本体导致了人生必然的痛苦。把人类从苦海中拯救出来,叔本华指明了两条拯救途径。一条是艺术拯救途径,另一条是伦理拯救途径。艺术拯救只是暂时性的,伦理拯救才具有永久功效。悲剧兼具了这两种拯救功效。叔本华指出了悲剧拯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但由他的意志本体论导出了他的悲剧因果悖论,同时悲剧关注的是人生的痛苦,艺术拯救萌芽出了现代审美本体观,以上这些使得叔本华的悲剧拯救具有了现代意味。 相似文献
14.
15.
关于“现代性” 问题的讨论以其所具有的丰富的思想内涵,而理应引起当代学界的重视。分析表明,这一概念主要是作为一种思想反思视野出现于当代人文学界,其复杂性集中表现于同启蒙现代性分庭抗礼的审美现代性中。因而通过对后者进行相对深入的辨析,我们有可能为审美理论的现代转型提供一个合适的思想语境。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有赖于人才的保障和智力的支撑。从新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省内人才资源的潜在优势和现实问题,比较了人才观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本质区别,指出黑龙江省能否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关键在于制定出一系列具有地方性竞争优势的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17.
18.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中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以及我国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对新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加强对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改造,进行整风运动加来强马克思主义在党内的教育以及对人民群众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等措施来确保新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其间虽然也有失误和偏差,但最终建立和确保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申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11)
"儒法合流"是贯穿自汉代以来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文化模式,其理论先驱虽然可以追溯到先秦,但进行系统阐发并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的则是董仲舒.董仲舒以儒生的身份出现,但他的儒学却包襄着阴阳五行的外衣,渗透着法家精神,所以就实质而言,董仲舒对儒学作了法家化改造,完成了学术对政治权力的依附.这一改造,主要包括对大一统条件下中央集权体制的推崇和对士的体制化的设计等.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国家权力与全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当下全球化运动中,全球化、国家权力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试说明:当下的全球化运动无法在国家权力之外运行,只能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中执行.因而,此前所幻想过的种种美妙的图景,诸如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全球化、政治力量实现最优化配置的政治全球化以及使各个民族文化获得最为充分的发展,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实现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等等,都将由于国家利益这个藩篱而步履蹒珊.全球化绕不开国家权力,民族文化同样摆脱不掉国家权力.现实地说,时至今日还没有找到一种途径,在国家权力之外进行全球化,或者民族文化推开国家权力,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