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81篇
  免费   561篇
  国内免费   136篇
管理学   2646篇
劳动科学   131篇
民族学   325篇
人才学   581篇
人口学   102篇
丛书文集   5593篇
理论方法论   1190篇
综合类   10901篇
社会学   1459篇
统计学   250篇
  2024年   111篇
  2023年   396篇
  2022年   406篇
  2021年   485篇
  2020年   403篇
  2019年   399篇
  2018年   193篇
  2017年   347篇
  2016年   460篇
  2015年   669篇
  2014年   1378篇
  2013年   1302篇
  2012年   1424篇
  2011年   1685篇
  2010年   1588篇
  2009年   1707篇
  2008年   2124篇
  2007年   1544篇
  2006年   1242篇
  2005年   1169篇
  2004年   1083篇
  2003年   865篇
  2002年   695篇
  2001年   577篇
  2000年   358篇
  1999年   162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31.
以《易经》文化负载词为语料,建立小型双语平行数据库,从翻译原型论的视角探讨含有"三"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并提出译本无论采用什么翻译方法,都应以向译语理想原型不断靠近为原则,在对此类文化负载词的复译过程中,可采用直译加注或直译加意译等方法,既有"洋味",又保留了"土味"。  相似文献   
932.
汉人赋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自觉意识的文学批评,而汉代赋论内涵的“诗人之赋”与“词人之赋”以及“讽”与“劝”的矛盾与冲突,实蕴涵着广远而深刻的文学背景。概括地说,汉赋创作与理论,与汉代乐府制度的建立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雅乐与郑声的矛盾始终潜隐于汉人赋论之中。而汉赋家文学侍从与儒者的双重身份,又决定了他们的赋学理论笼罩于经学语境,在文与质、言与文的交互衍变中徘徊。  相似文献   
933.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党管人才、以人为本、健康工作的四个理念,是新时期、新形势给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课题,也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34.
黄桂华 《理论界》2014,(6):47-50
在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民族和谐共处,既是各国政府倍加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大局的题中之核心要义。通过教育手段促进民族和谐共处是世界各多民族国家普遍采用的方式,实践表明教育的确对各民族和谐共处发挥了一定作用。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实现民族和谐共处,不仅需要教育的支撑,更需要教育理念的普及化,使民族和谐共处成为贯穿民族文化的一种理念,获得各民族的认同。  相似文献   
935.
在亚里士多德的学科体系中,伦理学首先从实践哲学得到规定,而他的“实践”作为个体内在合目的性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行为”,是Dasein意义上的超越性本真实存活动,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与“理论”对立的“实践”。当亚里士多德把他的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从属于“政治学”时,他揭示出我们“常人”实存的本性就是城邦中的共存。但伦理的共存先于个体的实存,共存的伦理———公正———不是“德性”的一种,而是德性的整体,个体的德性只是附在这一“整体”上的“皮毛”。无论是个体的本真实存还是城邦的伦理共存,最终都是为了人之为人的卓越性(德性)的实现,伦理学本质上成为“人学”,其核心的问题结构是个体的本真实存和城邦的伦理共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936.
语言模因论以模仿为基础,有基因型语言模因和表现型语言模因两种复制和传播方式。从语言模因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四、六级英语短文写作的要求及特点,该文论证了"背诵"与"模仿"等传统手段在四六级英语写作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7.
和谐文化建设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构建和谐社会包括和谐文化建设。本文着重探讨了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现代特征。分析了和谐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当前文化矛盾的主要表现及对和谐社会的影响。阐述了加强和谐文化建设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必须把握的重点。同时提出加强和谐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坚持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培育和谐社会的文化理念,着力构建健康向上,协调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文化的氛围。  相似文献   
938.
小说语言的阐释空间--兼谈我的小说语言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说语言研究 ,存在着本自语言学 ,又超出语言学的双重阐释空间。它的阐释起点在语言 ,落点不能仍然在语言。小说语言研究的许多重要命题 ,不是单纯的语言学问题 ,也不是单纯的文学问题 ,而是处在语言学和文学的交叉地带。语言工具论和语言本体论 ,是小说语言研究的两个不同的理论平台 ,得出的也是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93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梦的价值内涵之间具有内在的思想联结。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确认个体本位的合法性与个体利益的正当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本理念的价值目标在中国梦的价值内涵中得到深刻体现。中国梦的价值内涵具有强烈的人本精神,这在基本逻辑关系上确立了中国梦与个体主体性及其利益正当性的直接关系。中国梦在价值内涵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契合与传承。  相似文献   
940.
宋明理学在儒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儒、道、佛"三教的融合与会通。学界曾对宋明理学中理气关系、心理关系、心性关系以及知行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普遍探讨和争论。从和谐的视角来看,过去人们简单地批判"理本论"而肯定"气本论"的观点,以及片面地评价"心本论"、"知行观"的做法都是较为偏颇的。宋明理学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了中华和谐思想:一是"理本论"、"心本论"和"气本论"三大学派从哲学本体论上深刻论证了宇宙和谐和天人和谐的思想;二是以心性论为重点深化了儒家的心性本体和心性修养的思想,为自我和谐奠定了理论基础;三是以知行关系为主线,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知与行的内在和谐统一与人际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