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7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91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199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理想主义强调对外援助的人道主义关怀,反对把国家利益作为对外援助的优先考虑因素甚至唯一决定因素.理想主义为美国的外援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成为美国政府与个人进行对外援助宣传的思想武器.实际上,美国的经济援助并非如其所说是为改善他国人民的福利,而是另有目的,尤其是美国将对外经济援助与人权挂钩的做法,削弱了经济援助原本应有的人道和慈善的本质,在国际上理应受到诸多的质疑.  相似文献   
142.
建国以来变动频仍的历史进程和不愿定位于书斋型知识分子的个性气质决定了王蒙必然是一个不安分的自我,一个复杂的存在个体,混合着文学家、政治家、思想者等多个鲜明的精神维度。他的小说创作就是他这种“多棱体”性格的重要显现形式,伴随着时代进程的推移和创作观念的变化,而呈现出由政治书写到政治“祛魅”的艰难转型轨迹。与时俱进的艺术探索和思想突破同不可遏制的“少共”怀旧情感长期交织在一起,导致了他小说创作理性与感性的尖锐冲突,与现实既保持着一定的张力又保持着一定的合力,展示了鲜明的杂色状态,隐现出他既肩负着内化于骨予里的历史重任又带有着倔强的个人性格和个人才情的双重品格,显示了一个文学史意义上的个性独异、难以替代的小说家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143.
19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下,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认同与话语方式又一次面临危机,再一次陷入到了"失语"的窘境。而始终坚持精英立场的张炜在几部长篇小说中为我们提供了为数不多的执着寻找精神家园的人物。《家族》与《柏慧》中的"我"始终固守着最后的精神伊甸园,在抗争中坚持的是高蹈的道德理想主义。《能不忆蜀葵》中的淳于阳立在商海中碰得头破血流之后,开始了不知终点的精神朝圣之旅。这些人物为我们提供了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家园的艰难历程,他们的存在也昭示着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依然存在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血液之中。  相似文献   
144.
理想主义的理性基础在于人们确信理性能够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并由此建构人类的理想世界。尽管理性获得真理的能力遭到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质疑,理性也确实无法获得绝对真理,但理性在经验世界认知能力则得以确认。而对超验世界的追求,虽无法达到绝对真理,但对人类探寻至善的理想世界,为人类建构价值世界也是有意义的。此外,人类理性功能的多元化,则为理想的建构和实现提供了更好的理性保障。  相似文献   
145.
本文从透视中国当代文学的"诺贝尔情结"入手,考察了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当代文学进程的多重影响.中国本土作家之所以无法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视野,学术界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欧洲文化中心主义,政治偏见,语言障碍.在此基础上,本文反思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以独立意志和批判精神为核心的理想主义的缺失,原创性的匮乏,作家人格的内在障碍所导致的艺术生命的短暂.本文认为,难以独立的艺术标准、排座次的等级意识、兼顾各方利益的平衡游戏,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评奖实践亟待解决的老问题.  相似文献   
146.
王维江 《社会科学》2008,(1):143-154
知人论世,要评价后来的张之洞,应该先了解"清流"张之洞."清流"时期张之洞的交友方式和政治行为,已经表露出他的志向,在于官场速化,而不是其他.他不具备一个划时代人物所应有的人品和理想主义精神.这样的人品和政治抱负,决定了他是旧体制的维护者,而不是新时代的开辟者.  相似文献   
147.
“生活方式”的革新之于第三代诗人的重要意义反映于诗歌,就形成了第三代诗的日常化倾向,第三代诗人对日常生活或者表现出驾驭的自信或者有着把握本质的能力.其中隐含的理想主义使之与后起的新写实主义作家的日常观迥然相异。  相似文献   
148.
秦晋楠 《理论界》2022,(5):72-78
郭象对教育的看法服从于他对理想秩序的描摹勾勒。在郭象看来,一个人要想达到逍遥有两个必要条件:适性自足、明王在上。一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性与分位,任何想要超越它的“希幸”郭象均不主张。另一方面,只有明王在上,有待者才可得逍遥。在郭象的哲学中,我们能想象的只有万民凭借着圣王的不教之教,在礼乐的范围内,向着自身性分边界内的某些可能进行提升。郭象断然否定了孔子开启的儒家式的教育理念。在郭象的哲学中,教育没有了超越性与批判性,仅仅作为权力与统治的一部分被接纳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9.
刘子倩 《东西南北》2014,(23):26-29
作为一个即将退下来的副厅级官员,范松青显得过于高调。他自费出书,大谈反腐和官员财产公开。在讲求分寸的官场,这种行为太过另类,而对于他自己多年的宦途来讲,这却一直是常态。他努力保有着理想主义的色彩,但也必须谨小慎微地处理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50.
枟阿金枠是鲁迅发表于1934年底的杂文,考察阿金生活的社会和时代,可以看出阿金身上的西崽相;比较枟阿金枠、枟阿Q正传枠以及枟采薇枠中的阿金姐,可以看出鲁迅笔下的女性不再只是牺牲者、弱者,她们在不知不觉之间支持迎合当时的支配体制;鲁迅通过阿金揭示了30年代的租界都市上海的社会结构. 鲁迅克服了观念论的理想主义,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再认识,塑造了不同地域不同角色的更多男女众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