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9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43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63篇
理论方法论   73篇
综合类   725篇
社会学   62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李明晨 《理论界》2020,(4):66-72
快乐是西方伦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快乐主义主张快乐是至善,反快乐主义者提出快乐是恶,折中主义者认为即使快乐不是恶,也不会是至善。亚里士多德深入地讨论了快乐,提出了"快乐是自然品质的现实活动"的快乐观。他以德性活动来观快乐,把快乐发展为德性现实活动的天生伴随物。以此为理论基石,从快乐与幸福,德性与幸福的关系上,就可以自然得出快乐也是幸福的伴随物的结论。  相似文献   
92.
西方学界往往倾向于将"平等满足每个人基本需要"的原则说成全球正义的核心诉求,甚至把它与"平等尊重每个人基本权益"的原则等同起来,结果陷入了悖论。其实,只有尊重权益的人际平等才是唯一具有终极性至上意义、不惜一切代价都必须维护的底线平等。按照正当对善的实质优先性,我们只有在不可害人、尊重权益的正义底线上追求满足所有人基本需要的良善目标,才是既符合正义又真正高尚的,不会引发自败的效应。  相似文献   
93.
94.
王萍 《学术交流》2006,(12):19-21
白银时代俄罗斯哲学是西方文明与俄罗斯民族文化冲突的产物。传统的民族精神与现实困境促成这一时期哲学具有典型的宗教性质和人道主义特点,具体内容上表现为关注人的存在、人的精神、人的自由和人的神性;思维方式上注重直觉和信仰,强调理性与信仰的统一。  相似文献   
95.
夏多布里昂的代表作《墓外回议录》给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但人们的评价毁誉参半,对作者也存有广泛的争议;这部史诗般的自传体巨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对作者叙述的人生经历及重大事件加以分析,可以看到一个徘徊在真实和虚伪、感性和理性、共和及保守之间的矛盾的夏多布里昂。  相似文献   
96.
《江西社会科学》2015,(1):41-45
关于"德性"与"位"的关系,孔子主要强调德性修养对"位"的前提性和先决性。孟子的"仁者得位"的政治主张则认为,由于"德性"与"位"的关系只是一种应然而非必然的关系,"德性"修养也即"内圣"并不必然开出"位"的"外王"实践。因此,在孟子"仁者得位"的理论架构中,对德行修养的关注让位于对"位"的重视,"位"成为德性修养亟须解决的问题,是德性修养自我实现的必不可少的方式和途径。进一步看,孟子认为,要实现"仁者得位"这一理境,唯有"王"位才是最根本的方式和手段。而"内圣"与"外王"的高度统一成为孟子"仁者得位"思想的理想之境。  相似文献   
97.
亚当·斯密认为仁慈是经济体系社会中四种基本德性之一。但亚当·斯密在对仁慈德性进行价值评价时呈现出了内在矛盾与外在冲突,主要是其价值评价与社会作用不相称,仁慈的自愿性与责任性的矛盾,过多的仁慈与正义、谨慎的冲突。本文尝试回溯到仁慈德性本身,对其进行价值的再评价,以期给予恰当的定位,使其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发挥更多的潜能。  相似文献   
98.
胡国栋  原理 《管理学报》2017,(8):1114-1122
基于儒家德性伦理所构成的特殊文化情境和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脉络,在后现代主义者所倡导的价值精神审视下,发展出以伦理为核心的德性领导模式。德性领导的运行经由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互动的情境化调控,围绕情、理、法的价值次序,通过"忠恕之道"构成一种"教谕式调节"的运行机制。德性领导消解了西方领导范式中的理性先验性和客观性等基础预设,强调组织领导的去中心性、情境性与教化功能,是儒学与后现代主义在组织领域对话融合、扬长避短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
人生三字诀     
程刚 《人才瞭望》2014,(4):92-92
人生之路悠悠漫长.快乐悲伤.忧愁苦楚.酸甜苦辣……谁的生命更加精彩.由自己把握自己创造。常怀三心。要清心寡欲。欲望是人生进步的动力.生的欲望、成功的欲望、成才的欲望……但欲望过了头.便会使人生失去平衡.使人性失去理智.最后无法控制自己走向深渊。要少一些杂念多一些清静.少一些索取多一些满足.能控制.会自警.善自醒.常常校正人生努力方向。只平心静气。  相似文献   
100.
亚里士多德的“公道”蕴含了正义与仁爱,实现了道德上的情与法律上的理的统一。而公道行为的判断根据意愿,公道的品质和公道之人的判断则基于意愿、行为。这种公道避免只遵循法律程序的弊端。在裁判中可纠正程序的错误。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公道观是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调和的雏形,它同时又体现了中庸.同当代“公道处于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中间”相似.但这在实际中无法达到,因为只有行公道者倾向于他向,才能实现这种公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