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7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南宋辞赋,作为辞赋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其时代特征、社会思潮、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沉潜内敛心理特征的影响;释、道、理学思想的影响;题材的选择、构思方面的影响。南宋辞赋创作风格上多表现为情感的细腻、深婉,理趣的悠长以及构思的新颖奇巧。  相似文献   
52.
作为两大诗文世家的各自代表,范国禄与冒襄交往于祖辈业已营造的深厚世交基础之上,又以传统文人特有的方式,于政权鼎革的特殊情势之下以遗民自居,坚守信仰的高度,维持了世家情谊的长久性,垂范后世子孙,也为深入研究明清之际家族交流的文化生态模式带来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53.
“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概念,它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运用十分普遍,包含着中国古代独特的美学精神和文化观念。“趣”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最早出现于六朝书画理论中,作为文学美学的概念成立于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大行于明清时期的文学理论话语里。它有两种意义:一是指艺术家的审美旨趣,二是指艺术作品的某种特殊的审美趣味,两者关系密切;作为文学作品中的趣基本含义有三:艺术作品具有言外之意、富有意味,审美意象的鲜活生动性,审美意象的独特奇异性。趣从内容上可分为事趣、情趣和理趣三种类型,从形式上可分为巧趣和天趣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54.
饶宗颐“形上词”说超拔高妙,对其研究多停留于知识描述、理论阐述层次,而于学术史意义和学术个性则论说不足.“形上词”论蕴含着哲理和精神超越两方面的要求.饶宗颐诗学研究重视理趣,诗词创作倡导形上旨意,其要义皆在于为中国诗学补充形上之维.饶宗颐借用“向上一路”表明其诗学创新的高度自觉.“向上一路”既关乎新词境的开拓,又具有提澌人心、救世之大用.作为学术界的共同财富,饶宗颐“形上词”说,与王国维“境界”说分属二十世纪中国诗学之一头一尾,是继“境界”说后的诗学理论新突破;不仅延续了古典体裁的生命,而且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丰富古典体裁表现力的同时,赋予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5.
本文对我国历代山水诗人在艺术上的审美经验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和总结。这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繁荣新时期的诗歌创作,都有积极而现实的启导意义。  相似文献   
56.
苏轼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所追求的"酒中趣"即意趣、情趣与理趣,不但使人格与酒格完美结合,创造出绝妙的境界,丰富了中国酒文化的内涵,同时也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身处逆境时的重要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57.
以《诗麈》、《载酒园诗话评》为主要依据,讨论了黄生的诗学思想。认为黄生所说的“比兴深微,寄托高远,有得于性情,有裨于世教”是他论诗的纲领,从这四个方面对黄生诗学思想加以阐发,认为在黄生的诗论中,把比兴提到形象思维层次,提高意境创造高度;对“诗品”与“人品”关系的论述;对性情与“理”的关系和“理”的概念的诠释;对诗歌既要重“世教”又不能是说教的阐述,等等,都有新意,这是我们今天仍然重视黄生论诗著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8.
本文介绍了理趣这个写作美学术语形成发展的轨迹以及诗文产生理趣的条件和途径 ,并着重论述了“理”作为审美对象能够成“趣”的原因  相似文献   
59.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即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返朴归真的自然美、震撼心灵的人格美和意蕴丰赡的理趣美。通过诗歌鉴赏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60.
近溪"不学不虑"之学可从三个方面展开:"赤子之心"是立其体,"孝弟慈"是贯其实,"当下理趣"是受其用,三者循环互解又自成一体。在识取道德源头圆满自足的前提下,"不学不虑"呈显为当下具体事为,当下情境凝一成"不学不虑"之理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