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1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76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44篇
社会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正>9月17日晚,当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获奖名单宣布前,各参赛代表队都在期盼着这些荣誉的归属。随着一、二、三等奖名单宣读完毕,湖南代表团观众席传来了阵阵掌声。湖南选送参赛的5个表演项目喜获丰收,共获得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和3个三等奖。  相似文献   
92.
民间文化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第三资料库,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大方面。目前制度文化尚未受到关注。过竹等同志所著的《岭南地区苗族、瑶族乡规民约与和谐社会建构研究》值得特别关注。这本书对苗瑶民间法制乡规民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这种新调查是用最科学的立体考察方法进行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有许多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93.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鼓舞是瑶族的民间舞蹈,是瑶族人古老的原生态艺术表演形式,它融歌、舞为一体,反映了瑶族独特的文化内容与特征,是瑶族民族历史、情感、精神与价值观的再现与记忆,反映出瑶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94.
用信心面对生活的挑战,用诚信铸就事业的辉煌,用感恩之心回报社会的关爱。这就是一名高中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人生信条。  相似文献   
95.
新宁县瑶族乡濒危方言“峒话”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邵阳市新宁县的麻林、黄金两个瑶族乡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汉语方言,当地人称之为“峒话”,根据实地访问与问卷调查,发现此方言已属于“方言岛”式“濒危方言”,并从代际语言传承(母语使用能力)情况、峒话使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丧失母语人口的数量比例)、现存语言使用域的走向、族群成员对母语的态度等四个方面确定其濒危层级为2~3级。  相似文献   
96.
瑶族传统服饰绚丽多姿、古朴典雅,是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充分体现了瑶族同胞的审美情趣和民族风情。近些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瑶胞文化的变迁,瑶族服饰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传承和发展状况并不乐观。本文在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瑶族服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当地瑶族服饰的款式特征和纹样特征,提出对瑶族服饰进行文化传承和设计创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7.
运用文献分析及跨文化交流理论,结合实地考察,探讨了美国瑶族文献与世界瑶族迁徙地之关系。指出中国、东南亚、美国是世界瑶族迁徙的三大要地,美国瑶族文献中藏有大量瑶族迁徙文化信息,通过对这些文献作文字与书写方式、纪年方式、人名与地名以及内容与类别的考释,证明文献的所有者是明清时期由中国陆续向东南亚一带迁徙的瑶人。对这批瑶族文献进行抢救性发掘与比较研究,便于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探讨世界瑶族文化的特质,找出其间的文化异同,促进世界瑶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98.
《今日南国》2008,(2):20-20
自然生长于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石山区的野生山葡萄(主要为山葡萄、毛葡萄、刺葡萄),有"南国珍果"之称.据统计,都安瑶族自治县境内自然野生葡萄原始生长树龄在50年以上的有16万多株,大山里长有"山葡萄王",树龄超过100年,树根直径大于30cm,分枝为20cm~22cm,覆盖面积约0.23公顷,年结果最多达1500公斤,为世界罕见.  相似文献   
99.
赵盘保  尹亮 《民族论坛》2005,(12):39-40
“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族织锦文化及其遗产死去。它们失却得无声无息,好似烟消云散。”2003年5月,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研讨会上,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对我国民间织锦工艺文化保护现状发出如此痛心的感慨。笔者深有同感,改革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