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3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陈辽 《江汉论坛》2012,(10):100-104
从三个真实的墓志铭,可推算出施彦端的生卒年,生年为1332年,卒年为1406年。用系统方法可以初步判定施彦端即施耐庵。小说家罗贯中年龄大于施耐庵,生卒年约为1280-1360年,因此,《水浒传》不存在施作罗编的问题。《水浒传》应为罗贯中、施耐庵合著。  相似文献   
22.
曾祥旭 《船山学刊》2005,(2):134-134,127
西汉辞赋家王褒,字子渊,蜀资中(今四川资阳)人。关于其生卒年,《汉书·王褒传》没有明确记载,只说:“方士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宝,可祭祀致也,宣帝使褒往祀焉,褒于道病死,上怜惜之。”祀金马碧鸡事的时间,《汉书》无记载,因此王褒的卒年就成了问题(王褒生年更恍惚,故从略)。笔者目前仅见有两种说法:一是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认定在神爵元年,即公元前61年,二是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定于五风三年左右,即前55年左右。其他的文学史著作如游国恩编,如中国社科院编,如章培恒编,如郭豫衡编等都曰“生卒年不详”,有的把它忽略过去。笔者认为王…  相似文献   
23.
张彦远《右军书记》中对王羲之《郗司马帖》的释文历来受到人们认同,但从草法与文意判断,张氏释文中的"去"字应是"知"字之误。由纠正为"知"字的新释文判断,收信人与帖文提及的郗昙应该存在友情,但考察史料却发现,郗昙与周抚未曾同居一地,年龄又相差悬殊,关系不可能亲密,因而清代以前认为此札寄给益州周抚的观点不正确;同时,鲁一同考证公元307~365年为王羲之生卒年的说法并不合理。  相似文献   
24.
王梅堂 《西域研究》2002,(4):100-101
本文考证了元代畏兀儿人廉惠山海牙的生卒年代.  相似文献   
25.
26.
狄宝心 《晋阳学刊》2008,(2):122-122
刘从益字云卿,浑源人。精于经学,工诗,有《蓬门集》,人《金史·文艺传》。 关于刘从益的卒年,其子刘祁《归潜志》卷九云:“正大初,先君由叶令召人翰林。诸公皆集于余家,畴春旱有雨,诸公喜而共赋诗……后月馀,先君以疾不起,赵(秉文)以‘天悭’为诗谶云。”元好问《中州集·刘从益传》亦言其由叶令“人授应奉翰林文字。逾月,以疾卒”。  相似文献   
27.
根据新见家谱资料、地方志、文集等,从张居正社会家世对张居正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考辨,张居正回乡葬妻时间应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而非徐学谟任荆州知府时的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张懋修、张允修应为张居正第三子、第五子。  相似文献   
28.
明代文人郑满生卒年不详。今据其文集《勉斋先生遗稿》中所载墓志铭及相关诗文,考订其生于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卒于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并对其行年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29.
清人依据《宝祐四年登科录》对王应凤的生卒年提出了不同说法,然而他们未曾注意到此中存在的官年与生年之别。文章通过考辨王应凤的生卒年,建议在依据《宝祐四年登科录》对宋人生平进行个案研究时,当持一种审视的态度。  相似文献   
30.
李德林的生卒年及崔融在武后朝的历官顺序、时间诸问题历来存在争议和误解。经考证,李德林生于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卒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崔融由魏州司功参军擢授著作佐郎在武后万岁登封元年(696),转右史在神功元年(697),除著作郎在圣历元年(698),迁凤阁舍人在圣历三年(700),旋贬婺州,翌年回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