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21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79篇
管理学   414篇
劳动科学   52篇
民族学   133篇
人才学   130篇
人口学   58篇
丛书文集   1618篇
理论方法论   368篇
综合类   4382篇
社会学   1216篇
统计学   68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81篇
  2020年   167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246篇
  2014年   563篇
  2013年   528篇
  2012年   563篇
  2011年   722篇
  2010年   712篇
  2009年   665篇
  2008年   880篇
  2007年   543篇
  2006年   454篇
  2005年   350篇
  2004年   276篇
  2003年   204篇
  2002年   199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271.
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阈内,从虚假共同体向真正共同体的迈进要经历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建设什么样的共同体,如何建设共同体,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实践中不得不回应的课题,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必然理论使命。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审视共同体的当代建构,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的现时代,着眼于人与自然界共生共在的应然态势、民族国家的客观现实存在、世界历史的必然潮流,自然生命共同体、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是必要的建构选择。  相似文献   
272.
张巍卓 《社会》2019,39(2):214-241
作为德国社会学的两位奠基人,滕尼斯和齐美尔奠定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现代伦理生活格局。伦理世界观的分流源于他们各自对时代处境的体验以及对思想史的独特解释。从近代自然法的角度出发,滕尼斯的社会伦理的核心是重建政治社会的秩序与风尚,一切价值最终都要融入社会;与此相反,齐美尔的社会学思考从一开始就以对社会伦理的批评作为前提,他将超越社会的个体生命视作伦理的目的,对他来说,生命不仅意味着身处社会之中的个体具有饱满个性,而且从自身孕育出客观的、适用于他自己的伦理责任。从帝制时期到魏玛时期,德国社会伦理同文化伦理的分流、交织与合流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德国社会学史的清晰主线。  相似文献   
273.
274.
通过生命教育来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树立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已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的任务.高职院校需要将生命教育课程化、渗透化,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75.
工具化和生命化是学校教育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工具化教育价值理念将学生看成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并以知识灌输、技能训练、行为规制等方式教育学生.生命化教育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基本目的,通过对现实生活和经验世界的关注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个体特长、道德人格等.在学校教育中应将生命化教育理念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用生命化教育理念消解工具教育化所带来的种种困境,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276.
杨厚均  胡扬 《云梦学刊》2009,30(1):91-96
对谭谈长篇小说的再考察,在研究新中国一代作家的成长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谭谈长篇小说创作过程是一个生命意识不断觉醒与深化的过程。谭谈的长篇小说创作是20世纪50-70年代成长的一代作家在改革开放后集体转型的缩影。  相似文献   
277.
郑燮乃“扬州八怪”之翘楚,唐寅是“吴中四子”之魁首,两人皆以行迹怪诞、狂达自放斐声文坛。郑燮一生兀傲高洁,不苟与俗;唐寅更是风流跌宕、傲睨一世。但在生命支点的寻觅和探求上的不同抉择,却使他们虽有“相似的执著”,却遭遇了截然不同的“别样人生”。  相似文献   
278.
目前我国正处于各种危机事件的多发期,而西方国家公共安全管理的实践和理论都非常丰富,对美国公共安全管理发展的历程和西方三种主要的公共安全管理理论进行分析论述,以期为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79.
有一个小孩,相貌丑陋,说话口吃,而且因为疾病导致左脸局部麻痹,嘴角畸形,说话时嘴巴总是歪向一边,还有一只耳朵失聪。 为了矫正自己的口吃,这个孩子模仿古代的一位演说家,嘴里含着小石子说话。看着嘴巴和舌头被石子磨烂的儿子,母亲心疼地抱住他,流着眼泪说:“不要练了,妈妈一辈子陪着你。”  相似文献   
280.
中国"命"即命运观念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大致如下:首先,其起源于原始社会,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这是有实物资料可以证明的中国"命"观念的发生时期.继而,这样一种观念延续至三代,并且此时我们已经可以找到极其丰富的资料.最初始的"命"观念资料来自占卜活动,它在发展中有骨卜、龟卜和筮占的不同形式.相比之下,语词所直接表达的"命"观念要在殷商以后开始出现.无论是占卜所体现的"命"观念,还是语词表达的"命"观念,都可以区分出两条线索:国家命运的线索和个人命运的线索.一般而言,正式文献记载如<尚书>、<诗经>中的<颂>、<雅>部分、<左传>和<国语>的主要部分反映了"命"观念的逐渐下移过程,即总体上是从商周时期的"国家命运",到春秋初年的"诸侯命运",再到春秋后期的"普通人命运".但我们切不可为官方的记录系统所"迷惑".事实上,更为"私密"的占卜手册<易经>就向我们显示或证明了这种状况.此外,诸如<左传>、<国语>中的一些记载也向我们呈现了不少有关"个人命运"观念的消息.中国人命运观中可预知观念和道德观念在殷周时期已经完全定型,西周末年出现了可预知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否定形式,必然与偶然观念则在春秋时期也已经初具雏形.而我们在春秋晚期所看到的"命"观念实际上已经与儒家和道家的"命"观念完全相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