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2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56篇
管理学   501篇
劳动科学   39篇
民族学   112篇
人才学   85篇
人口学   48篇
丛书文集   1626篇
理论方法论   280篇
综合类   2875篇
社会学   378篇
统计学   14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351篇
  2013年   302篇
  2012年   395篇
  2011年   419篇
  2010年   448篇
  2009年   460篇
  2008年   530篇
  2007年   381篇
  2006年   389篇
  2005年   380篇
  2004年   262篇
  2003年   239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20世纪中叶有人曾经统计 ,当时世界上主要通过狩猎、打渔和采集野果与蔬菜维持生存的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 0 .0 0 3% ,大部分狩猎采集者只有在世界的边沿地区——千里冰封的北极冰原、沙漠和难以进入的森林——保留了他们的传统生活。而在始于一万年前的驯化动物、培育植物之前 ,全人类都必须通过植物采集、狩猎、打渔的某种结合来维持自身的生存。由于人类是作为狩猎采集者而得到发展的 ,所以我们把人类社会与文化的许多特点归功于这种生活方式。萨满教也不例外。萨满教最早发生于狩猎社会 ,这几乎是研究界的共识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狩猎社…  相似文献   
62.
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全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共同利益 ,是全人类的共同选择 ,它力求合理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危机 ,促使世代相继的人类不断走向完善。其哲学意义在于强调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将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来看待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3.
与其暴露明朝中后期黑暗现实的写实内容相对应 ,《金瓶梅》具有强烈讽刺效果且呈怪异性。作者运用悖论、反讽等讽刺手法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把人物众生相本质暴露无遗。同时 ,与悖论 -反讽文本相关连 ,作品呈现非主观性特质  相似文献   
64.
孔子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中具有突出贡献和巨大影响的伟人。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明的重要依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依,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价值。任何民族都需要有民族精神,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就会失去民族的自主性,失去民族独立生  相似文献   
65.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权利歧视及其悖论,既有常态社会的普遍性,也有风险社会的特殊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权利歧视主要包括生命权歧视、人格尊严权歧视、隐私权歧视、表达权歧视、医疗公共物品资源分配歧视,从而进一步产生歧视性悖论。“歧视者被歧视”是权利歧视悖论的实质与核心。权利歧视悖论是对权利歧视的理性反省与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权利歧视是政治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文化提升的阻力和障碍。不断加强经济建设,强化生命伦理教育,完善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加快信息流动体系建设,加强契约关系体系建设,完善应急治理体系建设,是克服权利歧视的基本举措。  相似文献   
66.
在卡夫卡看来,表面真实的东西往往是最不可靠的,我们在物质世界中看到的所谓真实其实是虚假的。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和内心世界无处不在上演着一幕幕滑稽戏;人类存在的本真状态其实是荒诞而又永恒的,这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人的自救在于存在的过程中,“存在”是依托于“信仰”的本真生存。从本质上说,人类最终的得救,不在虚无缥缈的幻景天堂,而在于存在的每时每地。在卡夫卡的艺术世界中,永恒的主题是无助无奈与反抗、是伴随着不懈追求的无限悖谬和泛悲剧情形;卡夫卡的拯救之道表现为形而上属性:行动意味着失败与毁灭,生存的信仰是终极的拯救。  相似文献   
67.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全球化也成为了一个不可抵挡的世界历史潮流。在此时代语境下,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的基本思想,对当前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之道进行探讨很有必要。努力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品格,增强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清醒认识本民族文化中的不同性质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改造和发展;积极吸纳外民族文化中的先进文化,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加以改造,创造出既能与世界文化接轨,又能保有本民族特色的新型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8.
沈湘平 《阅江学刊》2022,(6):44-52+168
由康德奠定经典内涵的实践理性总体上是与感性经验无关、“不计后果”的,因而是存在无忧的。在高度现代性时期,全球性风险带来本体性不安全和生存焦虑,使得我们必须基于生存——本质上是共生共存——呼唤一种新的实践理性,这便是本质上是存在理性的生存理性。当然,今天我们需要的生存理性是后启蒙的、完成现代性转换的生存理性,是非先验的理性,具有反思性特征,本质上是基于共在这一底线的公共理性。在意向性与外延性高度强相关的全球化时代,人类吁求基于共在的生存理性,也就意味着要求人们生活方式的再道德化。在此意义上,强调修身为本的中华传统文化有不少助益之处,康德的实践理性观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69.
张振波 《阅江学刊》2022,(5):127-138+175
用于描叙经济收入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伊斯特林悖论假说,在生态环境领域愈益显现出其内涵的现实映射:虽然微观上个体民众的确会对环境质量改善展现出更高满意度,但宏观层面上环境更优区域内的公众环境获得感并不必然高于环境较差区域。本研究基于城市内空气质量区域差异及其所造成的公众环境获得感落差,剖析环境相对剥夺效应对公众环境满意度的影响,从而验证环境伊斯特林悖论的存在性并解析其生成机制。实证研究发现,公众环境满意度对空气污染具有高度敏感性,但同时空气质量的区域差异也愈发成为影响公众环境获得感的重要因素,且会放大空气污染对环境满意度的负面效应。机制分析和异质性检验发现,环境区域差异的相对剥夺效应会挫伤公众环保参与的积极性,并催生更多邻避思维;低收入人群、低教育水平群体等社会脆弱群体受到环境相对剥夺效应的影响程度更高。本研究验证了环境伊斯特林悖论的存在性,并提出环境相对剥夺效应是导致区域环境质量与整体环境满意度之间呈现非一致性关系的诱因。基于此,地方政府应合理优化区域内产业与功能布局,重点关注高污染区域的环境有效治理,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公众环境获得感的整体改善与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70.
张守奎 《江汉论坛》2007,7(12):40-43
人及人的本质问题是贯穿于哲学史的根本问题.传统哲学或人学在这一问题上的根本问题在于,把人的本质看成相对于人之存在而言的先验的、外在的悬设,致使人的本质与人的存在相疏离.因而,要深化并推进对人及其本质的理解和研究,必须把人的本质真正归还给人,立足于人之现实的实践生存论立场,把人的本质内在地理解为是在人之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的过程性存在,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之实践活动的敞亮与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